昭然:明明白白的样子;揭:高举。形容真相大白;非常明显。
先秦 庄周《庄子 达生》:“今汝饰知以惊愚,修身以明污,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
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承电示撤消军院,爱国之忱,昭然若揭。(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七七回)
春秋时期鲁国人孙休与老师扁庆子探讨修身处世的问题,孙休抱怨没有遇到英明的国君,有怀才不遇之感。扁庆子认为只有凡人天天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,就像高举太阳和月亮那样一点也不掩盖,这样是成不了圣人的。 【出处】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。 《庄子·达生》 【解释】昭然:明显、显着的样子;揭:原意为高举,现也指揭开。形容真相全部暴露,一切都明明白白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定语;指已经很明白 【相近词】彰明较著、众目昭彰 【反义词】真伪莫辨
《庄子.达生》论述通达生命的真义,提出摒除各种外欲,让心神宁寂,进而养神的方法。其中记述有个名叫孙休的人,有一次去拜访他的老师扁庆子,才走进门就慨叹不已地询问:“我安居乡里,不曾被人说过道德修养差;面临危难时,也不曾被批评不勇敢。然而我的田地却从未有过好收成,为国出力也没有遇上圣明的国君,却被乡里所摒弃,被地方官所放逐。我到底有什么地方得罪了老天,而遭遇如此的命运?”扁庆子说:“你不曾听说过那些道德修养极高的人,他们忘却自己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纵放心灵于世俗之外,在不求建树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生活,这就是有所作为却不自恃。像这样处处标榜自我的作法,本来是很容易遭受伤害的,你如今把自己装作很有智慧用以惊吓众人,用修养自己的方式来突显他人的污秽与低下,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,就像高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一般明显而清楚。如今你得以保全身躯,不聋不跛地处于寻常人的行列中,已经是万幸了,哪还有什么闲暇抱怨上天呢?”典源又见《庄子.山木》。内容则是表述孔子困于陈、蔡之间时,大公任去慰问他,向他说明:或许是因为他卖弄聪明,去惊骇世俗的愚人;修身立德,去突显别人的污秽,光芒外露,就像日月一般往来人群之中,显而易见,所以如今才无法免于被排斥的祸患。后来“昭然若揭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含义或真相非常清楚,显而易见。
昭然:明白的样子;揭:高举。《庄子·达生》:“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。”形容真相毕露,所有一切都已显现了出来
读诗者,息众说之纷拿,仰光焰之万丈,而杜公真切深厚之旨,益昭然若揭焉。——清· 吴棠《杜诗镜铨》序
本指如同高举著日月般的明白清楚。语本《庄子.达生》:“今汝饰知以惊愚,修身以明污,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。”后多指真相完全显露无遗。清.吴骞《拜经楼诗话.卷三》:“文宗语绝无蕴蓄,而阴怀嫉忮之心,已昭然若揭。使明宗蚤觉,何至堕其术中?”清.吴棠〈杜诗镜铨序〉:“而杜公真切深厚之旨,益昭然若揭焉!”
法语 tout à fait clair
昭然 : 显著、明显的样子:真相昭然。
如同高举着日月般地明白清楚。形容含义或真相非常清楚,显而易见。 语本《庄子.达生》。
昭,不能写作“招”。
饰知:装作有智慧而弄巧欺人。饰,伪装、假装。知,音ㄓˋ,同“智”,智慧。
明污:突显他人的污秽。
昭昭乎:明白显著。
揭:高举。
翂翂翐翐:形容鸟群舒缓地循序而飞的样子。翂,音ㄈㄣ;翐,音ㄓˋ。
《文史通义.内篇一.易教中》:“先儒之释《易》义,未有明通若孔氏者也。得其说而进推之,《易》为王者改制之巨典,事与治宪明时相表里,其义昭然若揭矣。”
清.吴骞《拜经楼诗话》卷三:“文宗语绝无蕴蓄,而阴怀嫉忮之心,已昭然若揭;使明宗蚤觉,何至堕其术中?”
清.采蘅子《虫鸣漫录》卷一:“今折衷《论语》,参诸从制,子程子之误,昭然若揭矣!”
朗然若揭
lǎng rán ruò jiē
犹“昭然若揭”。见“昭然若揭”条。清.梁章巨《浪迹续谈.卷八.致刘玉坡督部韵珂书.附玉坡督部覆书》:“接读手札,再三捧诵,仰见真情挚意,流露行间,不特我兄之襟怀,朗然若揭,即弟之前后衷曲,亦无不尽入鉴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