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。同“如释重负”。
《旧唐书 高祖纪》:“宜依前典,趋上尊号,若释重负,感泰兼怀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
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;指消除紧张的心情
〖示例〗除了‘惋惜’以外,还带点‘何苦来’的意味。不,甚至也还带着‘麻烦的日子终于也过完了’的若释重负的意思。 ★茅盾《第一阶段的故事》十一
此处所列为“如释重负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
春秋鲁国的国君昭公,是襄公的庶子,年纪轻轻的就即位了,但却整天嬉戏无度,没有把心思放在国事的治理上,昏庸无能。鲁国的实际权力,掌握在鲁公的家族三桓(季孙氏、叔孙氏、孟孙氏)手中,其中又以季孙氏的权力最大。昭公二十五年时,三桓联合出兵攻伐昭公,昭公逃奔到齐国。后来又到了晋国,晋君把他安置在干侯这个地方,一直到三十二年死亡,鲁国几乎七年没有国君。当初昭公在出走时,先居于郓城,仍然不能改德修行,使得郓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溃乱。因此《谷梁传》形容昭公离开郓城出奔到晋国,对郓城的人民来说,好像放下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一样。后来“如释重负”被用来形容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,亦用来比喻责任已尽,身心轻松愉快。
重负 : 重担:如释重负|担着家计的重负。
义参“如释重负”。见“如释重负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如释重负”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
昭公出奔:昭公出走至晋国的干侯。
《南史.卷六.梁武帝本纪上》:“居之如执朽索,去之若释重负。”
《旧唐书.卷一.高祖本纪》:“宜依前典,趋上尊号,若释重负,感泰兼怀。”
如释重负
rú shì zhòng f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