豪夺:强抢;巧取:软骗。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。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。
宋 苏轼《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》:“巧偷豪夺古来有,一笑谁似痴虎头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
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
豪夺巧取,岁以多金寄归。(清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六》)
此处所列为“巧取豪夺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
“巧取豪夺”原作“巧偷豪夺”。米黻,即米芾(音ㄈㄨˊ),字元章,宋襄阳人。举止颠狂,故世称为“米颠”。为文奇险,妙于翰墨,画山水人物,自成一家。爱金石古器,尤爱奇山,世有“元章拜石”之语。据周?《清波杂志》卷五记载,米芾十分喜爱古书画,曾经向人借古画临摹,等临摹好了,再和真品一起送回去,让古画的主人从中挑出真品,主人往往分辨不出来,他于是用这种巧妙骗取的手段,得到了许多古书画。《晋书.卷九二.文苑列传.顾恺之》中提到东晋桓玄也喜欢收集古书名画。有一次,顾恺之将画装在箱子里弥封后寄给他,他收到后偷了里面的画,再将箱子恢复原状,寄还给顾恺之。顾恺之发现画已不翼而飞,不但不生气,反而说画像仙人通灵,幻化而去。而苏轼这首〈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〉诗:“巧偷豪夺古来有,一笑谁似痴虎头。”就是用这个例子来讥讽米芾这种不当的行为。后来“巧取豪夺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不择手段地取得权利、财物。
谓凭强力抢夺或用欺诈的手段获取。
倚仗权势强行抢占,或用巧妙的手段骗取他人的财物。清.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.卷六.滦阳消夏录六》:“豪夺巧取,岁以多金寄归。”也作“巧偷豪夺”。
豪夺 : 1.仗势强夺。
义参“巧取豪夺”。见“巧取豪夺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巧取豪夺”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
寒具油:寒具,一种寒冬时的食品。以糯米和面搓成细绳形状,挽曲如环,油煎后食用。相传桓玄好书画,客携名作来,玄辄观之,以寒具待客,因而弄污了画,所以说“寒具油”。
虎头:指顾恺之,西元341∼402,字长康,小字虎头,晋无锡人。博学有才气,善绘画,有才绝、艺绝、痴绝三绝之称。多作人物肖像、神仙、佛像、动物、山水等。传世作品中以“女史箴图”最有名。其所作“维摩诘像”,为最早出现于壁画上的佛像。
王家破垣:王涯家的破墙。王,指王涯(?∼西元835),字广津,唐太原人。博学好古,能为文,家书数万卷。所集前世名书画,凿垣纳之。唐文宗甘露之变时被杀,人破其家垣墙取之,或剔取其中金玉而弃其书画。垣,墙。
明.张岱《陶庵梦忆.卷六.朱氏收藏》:“恒恐子孙效尤,以袖攫石、攫金银,以赚田宅,豪夺巧取,未免有累盛德。”
清.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.卷六.滦阳消夏录六》:“后其夫随高叶飞官天长,甚见委任,豪夺巧取,岁以多金寄归,妇藉其财,以招诱少年。”
巧取豪夺
qiǎo qǔ háo du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