败:失败。俱:全。斗争的双方都受到损伤。古时卞庄子要刺虎;馆竖子说;两只老虎正在争一牛;斗争结果;小虎会死;大虎会伤;然后刺杀伤虎而有杀二虎之名。后比喻因斗争;双方都受伤害。
宋 汪应辰《文定集 答梁子铺》:“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,终于两败俱伤,而国随以亡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人等
这两种运动合起来便能够互收效益,分开来定要两败俱伤。(闻一多《文艺与爱国——纪念三月十八》)
战国时期,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,秦惠王想出兵干涉,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,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,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,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。
“两败俱伤”是说双方争战,可能因此都受到损伤。这句话出自于《新五代史.卷三八.宦者传.论》。在传中,论及自古以来宦官的祸害远超过女色。因为宦官最亲近国君,在照顾日常生活起居中,有很多机会,可获得国君的信任,而让国君逐渐疏远忠良贤臣。于是国君慢慢地被宦官把持,祸害因而潜伏滋长,等到有一天国君发觉情形不对,终于想要重新信任忠臣来图谋改善。但是如果动作太慢,祸患必然加深;如果动作太猛,则宦官可能因此挟持国君。遇此状况,纵有圣贤明智之君臣,也难有所作为,最后还可能弄得双方都受到伤害。后来“两败俱伤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的原文“俱伤而两败”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两者相争,俱受损伤。
争斗的双方都受到损失
倘若大人再要回护他三人,将来一定两败俱伤,于大人反为无益。——清·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
双方互相争斗,同受损害。《官场现形记.第四八回》:“倘若大人再要回护他三人,将来一定两败俱伤,于大人反为无益。”反两全其美
两者相争,俱受损伤。语本《新五代史.卷三八.宦者传.论》。
俱,不能写作“具”。
把持者:指宦官。
帷闼:张帷之门,比喻近处。闼,音ㄊㄚˋ,门。
质:音ㄓˋ,用财物或人作为抵押。
明.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.卷二四.外郡.灵岩山》:“因山人争搆起见,两败俱伤。”
明.于慎行《谷山笔麈》卷五:“近世有一士夫,得人私书,奏而诘之,两败俱伤,为公论所薄。”
清.李渔《比目鱼》第二五出:“若教他无端马革将尸褁,倒不如早向蛟龙腹内藏。还思想,休使这前功尽弃,坐看他两败俱伤。”
清.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.卷一八.姑妄听之四》:“盖不忍其愤,急于一逞,未有不两败俱伤者。”
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四八回:“倘若大人再要回护他三人,将来一定两败俱伤,于大人反为无益。”
俱伤两败
jù shāng liǎng bài
即“两败俱伤”。见“两败俱伤”条。宋.汪应辰〈答梁子辅书〉:“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立敌,终于俱伤两败,而国随以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