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了这个;顾不了那个。形容头绪繁多;无法兼顾全面。
明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76回:“分军为三:一军攻麦城,一军攻纪南城,大王率大军直捣郢都,彼疾雷不及掩耳,顾此失彼,二城若破,郢不守矣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不能兼顾
对于工作,要从全局着眼,不可顾此失彼。
“顾此失彼”原作“守此失彼”。薛道衡(西元540∼609),字玄卿,隋河东汾阴人,历仕北齐、北周、隋王朝。与李德林、卢思道齐名,为当时文坛领袖。后因论时政,及隋炀帝妒其文才,被杀。隋文帝开皇八年,薛道衡被任命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吏部郎,兼掌文翰,随从晋王杨广、宰相高颎出兵伐陈。高颎曾问薛道衡此次征战是否能成功,薛道衡举出了四个理由,说明此战必胜。其中的第四个,薛道衡认为隋朝因行王道而强大,陈朝则因无德而显得弱小。而且陈的军队不超过十万人,以其西起巫峡、东至沧海的地势而言,如果军队分散则显得孤立而力量单薄;若是军队全部聚集于一处,则会防守住这里,却失去了其他的地方,无法全面防守。后来“顾此失彼”这句成语,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指作战时不能全面兼顾;亦用来指做事时不能全面兼顾。出现“顾此失彼”的书证如明.朱之瑜《朱舜水集.卷八.书简五.答奥村德辉书九首之四》:“特以不佞年垂八十,精力日衰,记性日拙,事多遗忘,顾此失彼,岂是行此大礼之时。”
两者不能同时兼顾
钱粮输纳,必有定限,……限有定而百姓闲时办银,逢限上纳,无顾此失彼之虑。——清· 黄六鸿《钱谷比限》
注意这个却忽略了那个。指不能全面兼顾。《东周列国志.第七六回》:“彼疾雷不及掩耳,顾此失彼,二城若破,郢不守矣。”也作“顾三不顾四”、“顾一不顾二”。反面面俱到,两全其美,一举两得
注意这个,却忽略了那个。谓作战时不能全面防守。语本《隋书.卷五七.薛道衡列传》。后多用“顾此失彼”指做事时不能全面兼顾。
“捉襟见肘”
顾,不能写作“固”。
““顾此失彼””和“捉襟见肘”;都有“仓促窘迫;难于应付”的意思。但““顾此失彼””偏重于“穷于应付”;“捉襟见肘”偏重于窘迫;并常用于形容经济困难;穿得破烂或物资奇缺。
甲士:披甲的士兵,泛指军队。
巫峡:长江三峡之一,位于湖北省巴东县西,与四川省巫山县接界。因巫山约束,形成四十六公里的长峡,巫山十二峰屏列长江两边,江道狭隘,水流湍急。
沧海:大海。在此指东海。
悬:孤立,无所依傍。
“顾此失彼”及“捉襟见肘”都有处于困境、穷于应付的意思。
“顾此失彼”侧重于无法照顾周全;“捉襟见肘”侧重于短缺、不敷使用,常用在金钱的表述上。
顾此失彼 | 捉襟见肘 | 例句 |
---|---|---|
○ | ㄨ | 一个人同时做这么多工作,难免会∼,应该让大家一起分担。 |
ㄨ | ○ | 这些日子他花费太大,还不到月底就已经∼了。 |
明.朱之瑜《朱舜水集.卷八.书简五.答奥村德辉书九首之四》:“特以不佞年垂八十,精力日衰,记性日拙,事多遗忘,顾此失彼,岂是行此大礼之时。”
明.李承勋《李康惠疏.卷一.会议事件》:“万一羽檄交驰,巡历、督饷二事俱急,顾此失彼,可不虑乎?”
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六回:“一军攻麦城,一军攻纪南城,大王率大军直捣郢都。彼疾雷不及掩耳,顾此失彼。二城若破,郢不守矣。”
清.魏源《圣武记.卷七.雍正西南夷改流记下》:“官军顾此失彼,疲于奔命。”
《清史稿.卷一二六.河渠志》:“自旧坝失修,不数年废弃殆尽,河势愈逼愈近,埽数愈添愈多,厅员救过不遑,顾此失彼,每遇险工,辄成大患。”
守此失彼
shǒu cǐ shī bǐ
即“顾此失彼”。见“顾此失彼”条。《隋书.卷五七.薛道衡列传》:“西自巫峡,东至沧海,分之则势悬而力弱,聚之则守此而失彼。”(源)
得此失彼
dé cǐ shī bǐ
得到这个,失掉那个。见“顾此失彼”条。宋.释道潜〈送琳上人还杭〉诗:“师门祖席在在有,得此失彼良自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