惑:疑惑迷乱;解:理解。①原指最糊涂的人迷惑一辈子。后指对某事或情况怀疑;想不通;不可理解。
庄周《庄子 天地》:“大惑者,终身不解;大愚者,终身不灵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质问的场合
母疑涉妄,然窥女无他,大惑不解。(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土偶》)
“大惑”本指非常糊涂、迷惑的人。在所引典源《庄子.天地》中提到,世界上有很多善于逢迎谄媚的人,却不自认为在逢迎谄媚,如果有人指责他们在逢迎谄媚,他们反而会非常生气;而与这些人一起同声附和,却不认为自己跟他们一样是在阿谀奉承,这样的人真是愚笨极了。因此庄子认为︰“知其惑者,非大惑也。大惑者,终身不解。”意思就是说,一个人如果能够知道自己这样做是愚昧的,那他还不算是个非常糊涂、迷惑的人,因为一个非常糊涂、迷惑的人,终其一生都无法理解这是愚笨的行为。后来“大惑不解”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指对事物感到非常疑惑,无法了解。
《庄子·天地》:“大惑者终身不解。”指迷惑大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解悟,后来用“大惑不解”指对某事物觉得很离奇不可理解(多用来表示不满或质问)
母疑涉妄,然窥女无他,大惑不解。——《聊斋志异》
十分糊涂、迷惑,不懂道理。语本《庄子.天地》:“大惑者终生不解,大愚者终身不灵。”后用以指对事物感到非常疑惑,无法了解。宋.陆游〈与赵都大启〉:“伏念某下愚无知,大惑不解,罪宜永斥。”近百思不解反恍然大悟
法语 être très embarrassé
大惑 : 1.十分迷惑;极糊涂。
不解 : 1.不能解开;不能分开。2.不能解救;不能和解。3.不止;不罢休。4.不懂,不理解。
十分糊涂、迷惑,不懂道理。语本《庄子.天地》。后用“大惑不解”指对事物感到非常疑惑,无法了解。
“百思不解”
惑,不能写作“或”。
“大惑不解”和“百思不解”;都表示对某事有疑惑;反复思考也不能理解。但“百思不解”偏重指从各个方面和不同角度进行思索仍然不理解;“大惑不解”偏重指十分疑惑而不理解;而且常含有“不满或质问”的意思。
不灵:不明晓事理。
“大惑不解”及“百思不解”都有对某事无法理解的意思。
“大惑不解”侧重于心有迷惑而无法理解;“百思不解”侧重于反复思量仍无法理解。
大惑不解 | 百思不解 | 例句 |
---|---|---|
○ | ㄨ | 我看你是∼,才无法体会出她对你的关心。 |
ㄨ | ○ | 这道数学题明明很简单,我为什么会∼,无法明白解题的关键呢? |
宋.陆游〈与赵都大启〉:“伏念某下愚无知,大惑不解,罪宜永斥。”
宋.员兴宗〈谢差遣启〉:“诵言至止,念德在兹,如某小智自私,大惑不解。盖当益坚而当益壮,惧轻招辱而轻招忧。”
清.黄宗义〈阿育王寺舍利记〉:“嗟乎!即舍利亦复何奇?而况于伪为者乎!彼沾沾其神异者,可谓大惑不解矣。”
《聊斋志异.卷五.土偶》:“女初不言;既而腹渐大,不能隐,阴以告母。母疑涉妄,然窥女无他,大惑不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