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人统一的意志;形成坚固的城墙。比喻团结一致;力量无比强 大。城;城墙。
《国语 周语下》:“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
段祺瑞既得国务员同情,便以为众志成城,正可一战。(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八十八回)
春秋末年,周景王突然废止小钱而造大钱,搜刮百姓的财产,他把从民间搜刮来的铜铸成大钟,大臣都反对,司乐官州鸠也不能劝阻他。一年后大钟造成,拍马的人都说声音好听,州鸠认为要天下百姓拥护才行,告诫说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。
“众志成城”原作“众心成城”。据《国语.周语下》载,春秋末年,周景王打算要铸造一口极大的钟。单穆公和乐师州鸠知道了这件事,便劝阻景王打消铸钟的念头。他们认为:那么大的钟虽然少见,但是声音不一定和谐好听,若因此劳民伤财,造成人民的痛苦,更是没有必要。然而景王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,仍然执意铸钟。隔年,大钟铸成了,平日惯于献媚的乐工们,纷纷向景王赞美大钟的声音非常和谐、好听。景王十分高兴,就找来当初反对铸钟的乐师州鸠,对他夸耀说:“看吧,钟声果然很好听,你的顾虑是多余的。”州鸠对于景王的无知和自夸十分不以为然,就回答说:“大王铸造大钟,如果人民都十分赞成,那才叫和谐。如今劳民伤财,人民都对大王十分怨恨,这种情形怎么能叫做和谐呢?而且人民所赞同的,很少有不成功的;人民所厌恶的,很少有不失败的。这就是俗话所说:『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』的道理啊!”但是景王不接纳州鸠的劝谏,反而怒斥他已经老了,懂个什么?隔年,周景王驾崩,之后再也没有人说大钟的声音好听。后来“众志成城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团结一致,同心协力。出现“众志成城”的书证如五代十国后蜀.何光远《鉴诫录.卷七.陪臣谏》:“四海归仁,众志成城,天下治理。”
万众一心,像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。比喻大家团结一致,力量就无比强大
众人一心,力量坚固如城。比喻团结一致,同心协力。清.梁章巨《归田琐记.卷二.炮说》:“故曰兵无常形,地无常势,果能众志成城,则又何炮之不可用乎!”也作“众心成城”、“众心如城”。近聚沙成塔,众擎易举,万众一心反孤掌难鸣,一盘散沙
众志 : 1.众人的意愿。
成城 : 1.犹兴邦。2.谓团结得如城堡一样坚固。
众志成城是一个成语,指万众一心,一起面对困难。意思是大家齐心协力,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。比喻大家团结一致,就能克服困难。出自《国语·周语下》。
众人同心,力量坚固如城。比喻团结一致,同心协力。语本《国语.周语下》。
“众口铄金”
城:不能写作“诚”。
“众志成城”和“万众一心”;都含有“团结一致”的意思。但“万众一心”只指千万人同心协力;“众志成城”不仅有“万众一心”的意思;还含有“力量无比强大;不可推毁”的意思。
乐:赞成。
财亡民罢:浪费金钱,又使民众劳苦不堪。罢,通“疲”,劳累。
曹:群众。
鲜:音ㄒ│ㄢˇ,很少的意思。
众口铄金:众口所毁,虽金石犹可销。见“众口铄金”。
害金:害民之金,此处指所铸之钟。
五代十国后蜀.何光远《鉴诫录.卷七.陪臣谏》:“正取时机,大行王道,自然百灵垂祐,四海归仁,众志成城,天下治理。”
明.史可法〈批某道告急详文〉:“未有居官者自惊风鹤,而能使众志成城者也。仰该道严饬将士,并力固圉,勿信道旁浮议,二三其志!”
《清史稿.卷一三三.兵志四》:“乡团之设,原以百姓之财力,卫百姓之身家,果能众志成城,同仇敌忾,即一举、贡、生、监,足以统领之,无俟大员为之督率。”
清.赵翼〈拟老杜诸将〉诗五首之五:“众志成城百战场,直同疏勒守危疆。”
清.梁章巨《归田琐记.卷二.炮说》:“故曰兵无常形,地无常势,果能众志成城,则又何砲之不可用乎!”
众心如城
zhòng xīn rú chéng
犹“众志成城”。见“众志成城”条。唐.独孤及〈洪州大云寺铜钟铭〉:“宏誓既达,昬疑皆破,故众心如城,施者如市。”
众心成城
zhòng xīn chéng chéng
即“众志成城”。见“众志成城”条。《国语.周语下》:“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。”(源)
唐.高郢〈再上谏造章敬寺书〉:“臣闻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,则舆人之诵不可轻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