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“得不偿失”。
《后汉书·西羌传论》:“军书未奏其利害,而离叛之关已言矣。故得不酬失,功不半劳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
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收支不平衡
三国时期,东吴孙权占据江东六郡,他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,就召集群臣商议攻打夷州和琼崖有关事宜,大臣们均赞同出兵,只有右都护陆逊不赞同,他认为当前应该休养生息增强实力。孙权没采纳他的意见就出兵取胜,但整体上得不酬失。
此处所列为“得不偿失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
“得不偿失”原作“得不酬失”。汉时西羌所居区域,属于西汉统辖范围,由于汉代统治阶级不断侵夺西羌生存的空间,羌人抗争前后延续一百余年之久。羌人与汉朝力量对比虽然悬殊,数次抗争都被汉朝镇压下来,但汉朝长期所耗费的人力金钱甚巨,等到羌人乱事略定,而汉朝的国势也已衰弱了。所以范晔感叹说:国家付出这么大的成本去平乱,但所得的效果却是有限,并且造成国势的衰败,实在是“得不酬失”啊!酬,就是报偿的意思。后来“得不偿失”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指所得不足以抵补所失。出现“得不偿失”的书证如宋.苏轼〈和子由除日见寄〉诗:“往事今何追,忽若箭已释;感时嗟事变,所得不偿失。”
见"得不偿失"。
形容做一件事所付出的功夫太多,而得到的成果太少。《后汉书.卷八七.西羌传.论曰》:“军书未奏其利害,而离叛之状已言矣。故得不酬失,功不半劳。”也作“得不酬失”、“得不偿失”。
得不 : 1.能不;岂不。
义参“得不偿失”。见“得不偿失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得不偿失”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
赂遗购赏:行贿、赠送、悬赏、赐予。遗,音ㄨㄟˋ,赠送。
劳来:慰勉、招延。
《后汉书.卷八七.西羌传》:“论曰:『……军书未奏其利害,而离叛之状已言矣。故得不酬失,功不半劳。』”(源)
得不偿失
dé bù cháng sh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