克:能够;绍:继承;箕:畚箕;裘:兽皮袄。会学着先辈人缀补兽皮制皮袄;弯着柳条制畚箕。比喻能继承先辈事业。
西汉 戴圣《礼记 学记》:“良冶之子,必学为裘,良弓之子,必学为箕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王老三也算是克绍箕裘,凭着一手好泥瓦手艺,这几年发了起来。
《礼记》是儒家典籍的一部分,为十三经之一,内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后学所记。书中所记载的,都是上古时期的礼俗仪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。这些制度和上古时代的人民生活息息相关,但是随着时代变迁,实体的礼俗早己不合现代实用,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与理念,却仍可作为后世的参考。在《礼记.学记》中提到,古时候好的铁匠的儿子,必须先学习缝合袍裘、兽皮,做为日后学习铸冶铁器的基础;而一个制造弓箭的能手,他的儿子要先学习用竹子、柳条来编制畚箕,为学习造弓奠下根基。如此循序渐进、由浅入深的学习,后代子孙自然能够学会前人的技术,并发扬光大。后来“克绍箕裘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比喻能够继承父业,亦用于比喻能继承师业。
语本《礼记•学记》:“良冶之子,必学为裘;良弓之子,必学为箕。”后因以“克绍箕裘”谓能继承祖业。
箕,畚箕。裘,皮袄。箕裘,指父业。克绍箕裘比喻能继承父业。语本《礼记.学记》:“良冶之子必学为裘,良弓之子必学为箕。”如:“他虽偏好艺术,但为克绍箕裘,不违父志,毅然从医。”近继志述事反倾家荡产
克绍 : 1.能够继承。
箕裘 : 1.《礼记.学记》:"良冶之子﹐必学为裘﹐良弓之子﹐必学为箕。"孔颖达疏:"积世善冶之家﹐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鋾铸金铁﹐使之柔合以补治破器﹐皆令全好﹐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﹐补续兽皮﹐片片相合﹐以至完全也……善为弓之家﹐使干角挠屈调和成其弓﹐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业﹐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。"良冶﹑良弓﹐指善于冶金﹑造弓的人。意谓子弟由于耳濡目染﹐往往继承父兄之业。后因以"箕裘"比喻祖上的事业。
绍,继承。“克绍箕裘”比喻能继承父业。语本《礼记.学记》。后亦用“克绍箕裘”比喻能继承师业。
“箕裘废坠”
克,不能写作“刻”;箕,不能写作“其”。
记问:背诵学问,在课堂上讲说。记问之学指没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学问。
舍:同“舍”,暂时放弃。
箕:畚箕。以竹篾或柳条编成,用以盛土的工具。
明•陈汝元《金莲记》第一出:“喜双儿克绍箕裘,戒和尚一朝提醒,合门共证前修。”
清.袭萼〈答谢丙南书〉:“老弟家有薄田,可资?粥;庭有玉树,克绍箕裘。”
不堕箕裘
bù duò jī qiú (变) bú duò jī qiú
因不中断先人的事业而无愧。见“克绍箕裘”条。宋.范质〈诫儿侄八百字〉:“省躬常惧玷,恐掇庭闱羞,童年志于学,不堕为箕裘。”
箕裘不坠
jī qiú bù zhuì (变) jī qiú bú zhuì
后人能够继承先人的事业而不至于中断。见“克绍箕裘”条。清.陆陇其〈答柏乡魏荔彤书〉:“知足下留心正学,师门箕裘不坠,喜何如之!”
箕裘之绍
jī qiú zhī shào
犹“克绍箕裘”。见“克绍箕裘”条。宋.张扩〈贺范内翰启〉:“侧闻雨露之颁,咸喜箕裘之绍。”
箕裘相继
jī qiú xiāng jì
犹“克绍箕裘”。见“克绍箕裘”条。明.姚茂良《精忠记》第二出:“休夸琴瑟调宜,愿百年奕叶传芳,好儿孙箕裘相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