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文思优美,聪明有才。
明 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十七:“闻之异乡公子如此形状,必是个浪荡之徒,便有锦心绣肠,谁人信他,谁人请他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
作宾语;用于文章等
此处所列为“锦心绣口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
李白﹙西元701~762﹚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为盛唐时期浪漫诗派的代表作家,才华受到许多文人的称许,最著名的就是贺知章称他为“谪仙人”(语见李白〈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〉)。又如五代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下.粲花之论》记载:“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誉,每与人谈论,皆成句读,如春葩丽藻,粲于齿牙之下,世人号曰『李白粲花』之论。”文采浑然天成,从齿牙中自然流出,无须刻意雕饰。亦如〈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〉一文,文中的李令问是当时洛阳贤达之人与李白友好,因他与诗人李白都姓李,故李白以“从弟”称之。此文的写作背景为李令问的父亲李思正当时在淮南任官,李令问要前往探视父亲,此文即是李白在洛阳龙门与之饯别时所作。文中引述从弟李令问对自己的赞叹说:“吾兄心肝五脏都像精细巧妙的丝织品吧!不然的话,怎么一开口就自成文章,又一下笔就能源源不断地写出这么多呢?”后来“锦心绣口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心思精巧,能写出华美的作品。又唐代柳宗元的《乞巧文》已出现“锦心绣口”的词形,用于描述词藻华丽的骈文写作。
犹锦心绣口。比喻优美的文思,华丽的词藻。
锦心 : 1.比喻优美的文思。
绣肠 : 1.犹绣腑。
义参“锦心绣口”。见“锦心绣口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锦心绣口”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
典故或见于唐.柳宗元〈乞巧文〉。
挥翰雾散:一下笔就源源不断地写出很多。雾散,云雾散开、广布,比喻盛多。
抚掌大笑:拍掌大笑。形容非常得意。
宋.范成大〈或劝病中不宜数亲文墨医亦归咎题四绝以自戒末篇又以解嘲〉诗之三:“刚将妄言绮语,认作锦心绣肠。”
明.孙梅锡《琴心记》第三五出:“辜负了锦心绣肠,羞杀了鸾衾凤帐。”
《警世通言.卷一七.钝秀才一朝交泰》:“闻知异乡公子如此形状,必是个浪荡之徒,便有锦心绣肠,谁人信他,谁人请他?”
锦心绣口
jǐn xīn xiù kǒ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