膏肓:我国古代医学名称;心尖脂肪叫“膏”;心脏和膈膜之间叫“肓”。古代认为“膏肓”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。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。也比喻事态严重;无法挽救。也作“病在膏肓”。
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成公十年》:“医至,曰:‘疾不可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’公曰:‘良医也。’厚为之礼而归之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,用于事物或人
吾观刘琦过于酒色,病入膏肓,今见面黄羸瘦,气喘呕血,不过半年,其人必死。(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十二回)
春秋时期,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,秦国国王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。缓来到晋国,见到晋景公,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:“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,膏下面,药力是无法到达的。”果然,没过多久,晋景公就病死了。 【典故】疾不可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 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 【释义】膏肓:古人把心尖脂肪叫“膏”,心脏与膈膜之间叫“肓”。形容病情十分严重,无法医治。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事物或人 【相近词】人命危浅、行将就木、不可救药
春秋时晋国景公作梦,梦见恶鬼来向他讨命,之后就生病了。病重时向秦国求良医,于是秦桓公派医生缓前来为景公治病。在缓还没到达之前,景公梦见疾病化成两个小孩,其中一个说:“缓是个良医,我怕会受到伤害,要逃到哪里才好?”另一个就说:“只要躲到心脏下、横隔膜上的部位,他就奈何不了我们。”等缓到了晋国,诊视过景公的病情,说:“病已经侵入心脏和横隔膜之间的部位,不管服用药物或是针灸,药力都无法到达,所以这个病是治不好了。”果真,景公没多久就过世了。后来这个故事浓缩成“病入膏肓”,用来指人病重,无药可救;亦用于比喻人、事已到无可挽回的程度。
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
膏,中医上指心下脂肪。肓,膈上薄膜。膏肓相传是身体内药力所不及的地方。病入膏肓指人病重,无药可救。语本《左传.成公十年》:“医至,曰:『疾不可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。』”《镜花缘.第一三回》:“贱妾之恙,虽得女儿取参略延残喘,奈病入膏肓,不啻风中之烛。”后比喻事情已到无可挽回的程度。《歧路灯.第二○回》:“热肠动处真难默,冷眼觑时便欲暗;病入膏肓嗟已矣,愿奉宣圣失言箴。”也作“病染膏肓”、“病在膏肓”。近不可救药
德语 für jemanden kommt jede Rettung zu spät (Sprichw), jemandes Krankheit ist unheilbar (Sprichw)
法语 littéralement : le mal a pénétré dans la région du diaphragme et du coeur, être malade à la dernière extrémité, être atteint d'une maladie incurable, être miné par une maladie incurable, maladie mortelle
膏肓 : 见〖病入膏〗肓。
膏,心下脂肪;肓,心脏和横膈膜之间。中医之“膏肓”即指心之下,膈之上的部位。膏肓相传是身体内药力所不及的地方。“病入膏肓”原指病位深隐难治,病情危重,无药可救。典出《左传.成公十年》。后用“病入膏肓”比喻人、事已到无可挽回的程度。
肓,不能写作“盲”。
“病入膏肓”和“不可救药”;都形容病势严重;无法医治。但“病入膏肓”偏重在“病”;也比喻事态严重;无法挽救;“不可救药”偏重在“救”、“药”;比喻毛病很重;无法挽救;而且适用范围比“病入膏肓”广。
秦:春秋时国名。周孝王封伯益之后于秦,地约在今甘肃省天水县。庄公时徙居大丘,地约在今之陕西省兴平县东南的槐里城。到了战国孝公时定都咸阳,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,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。
缓:春秋时秦国名医,生卒年不详。
为:指医治。
竖子:儿童。
肓:音ㄏㄨㄤ,人体心脏下、横隔膜上的部位。
膏:古代称心下脂肪。
达:指针。
《唐语林.卷五.补遗》:“请足下多服续命之散,数加益智之丸,无令病入膏肓,坐亲斧锧也。”
《三国演义》第五二回:“吾观刘琦过于酒色,病入膏肓,见今面色羸瘦,气喘呕血;不过半年,其人必死。”
《明史.卷三○九.流贼列传.序》:“譬一人之身,元气羸然,疽毒并发,厥症固已甚危,而医则良否错进,剂则寒热互投,病入膏肓,而无可救,不亡何待哉。”
《醒世恒言.卷一三.勘皮靴单证二郎神》:“感承夫人好意,只是氏儿病入膏肓,眼见得上天远,入地便近,不能报答夫人厚恩,来生当效犬马之报。”
《歧路灯》第二○回:“热肠动处真难默,冷眼觑时便欲暗;病入膏肓嗟已矣,愿奉宣圣失言箴。”
《隋唐演义》第七二回:“如今再说天后在宫中淫乱,见高宗病入膏肓,欢喜不胜。”
《聊斋志异.卷二.莲香》:“病入膏肓,实无救法。姑来永诀,以明非妒。”
《镜花缘》第一三回:“贱妾之恙,虽得女儿取参略延残喘,奈病入膏肓,不啻风中之烛。”
疾入膏肓
jí rù gāo huāng
犹“病入膏肓”。见“病入膏肓”条。《明史.卷二○九.沈炼列传》:“今大学士嵩,贪婪之性疾入膏肓,愚鄙之心顽于铁石。”
病在膏肓
bìng zài gāo huāng
犹“病入膏肓”。见“病入膏肓”条。宋.朱熹〈与台端书〉:“今天下之病在膏肓者久矣!夫人而能知之,夫人而欲言之,顾以不当其任,则虽欲一效其伎而无所施耳。”
明.邵璨《香囊记》第二三出:“便遇秦和医国手,只恐他病在膏肓怎救?”
病在膏髓
bìng zài gāo suǐ
犹“病入膏肓”。见“病入膏肓”条。宋.黄晞〈祭左丘明文〉:“四子于是,析言厚诬,仲舒、刘向,习异牵拘,病在膏髓。”
病染膏肓
bìng rǎn gāo huāng
犹“病入膏肓”。见“病入膏肓”条。元.范居中〈金殿喜重重.风雨秋堂套.赚〉:“真个崔张不让,命该雕丧,险些病染膏肓,此言非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