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文字传抄错误。
晋 葛洪《抱朴子》:“谚云:‘书三写,鱼成鲁,帝成虎。’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
联合式;作宾语、定语;指传抄及刊印的文字错误
清·阮葵生《茶余客话》第14卷:“较之西域元文,已经三易。其中舛讹,不但鲁鱼帝虎而已。”
此处所列为“鲁鱼亥豕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
“鲁鱼亥豕”系由“鲁鱼”及“亥豕”二语组合而成。
“鲁”和“鱼”、“亥”和“豕”的古字皆因为形似,所以容易在传抄或刊刻的过程中造成讹误。《抱朴子.内篇.遐览》就记载古时的一个谚语:“书三写,鱼成鲁,虚成虎。”意思就是说同一篇文章因不断的传抄,字形很相近的字,就很容易发生错误。如“鱼”很容易会错写成“鲁”,“虚”很容易会错写成“虎”。另外根据《吕氏春秋.慎行论.察传》的记载:子夏有一次到晋国,经过卫国时,听到有人在读记载历史的书,其中有一句是:“晋师三豕涉河”,他听了就说:“应该不是『三豕涉河』,而是『己亥涉河』吧!”到了晋国一查,果然是“晋师己亥涉河”,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一天渡过黄河。因为“己亥”和“三豕”的古文字形很相近,所以才会造成这个错误。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“鲁鱼亥豕”,用来指因文字形似而致传写或刊刻错误。
把“鲁”字写成“鱼”字,把“帝”字写成“虎”字,把“亥”字写成“豕”字。因形体相近而易写错。常借指书写错误或以讹传讹
鲁鱼亥豕,应不能免。——《聊斋志异》
语本《抱朴子.内篇.遐览》:“书三写,鱼成鲁,帝成虎。”后指因文字形近而致传抄或刊刻错误。如:“他抄录古籍,细心严谨,断无鲁鱼帝虎之处。”也作“亥豕鲁鱼”。
鲁鱼 : 1."鲁""鱼"两字相混。指抄写刊印中的文字讹误。
帝虎 : 1.指书中因形近而误刻﹑误抄的字。《太平御览》卷六一八引晋葛洪《抱朴子.遐览》:"书三写,以鲁为胄,以帝为虎。"因以"帝虎"为文字讹误之典。
鲁鱼帝虎,汉语成语,释义:指传写刊印中出现的文字错误。 今本《抱朴子·遐览》“帝”作“虚”。出处:《意林》卷四引晋葛洪《抱朴子》
义参“鲁鱼亥豕”。见“鲁鱼亥豕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鲁鱼亥豕”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
子夏:卜商(西元前507∼前400),字子夏,春秋时卫国人,为孔子弟子。擅长文学、孔门诗学,由子夏六传而至荀卿,荀卿授浮丘伯,为鲁诗之祖,复授毛亨,为《毛诗》之祖。又《春秋》公、谷二传,皆传自子夏。孔子殁后,子夏讲学于西河,魏文侯师事之。
史记:古时史书的通称。
师:军队。
清.阮葵生《茶余客话.卷一四.译经》:“其繙译诸经……较之西域元文,已经三易。其中舛讹,不但鲁鱼帝虎而已。”
鲁鱼亥豕
lǔ yú hài sh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