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害怕落后,追求上进
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68回:“他却横冲直撞,恐后争先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
作谓语;指上进心很强
纸鸢们也欢喜太阳:一个个恐后争先,争先恐后,不断努力,飞扬,向上。★郭沫若《女神·心灯》
此处所列为“争先恐后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
“争先恐后”系由“争先”及“恐后”二语组合而成。
“争先”是出自《左传.襄公二十七年》,提到晋国与楚国争执于歃血盟誓的先后。晋国人认为:晋国一向是诸侯的盟主,从来没有其他国家在晋国之前歃血的。楚国人认为:晋国和楚国的地位是对等的,如果让晋国一直在先,这就是楚国比晋国弱小了。而且晋国、楚国交换着主持诸侯的结盟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,怎能说晋国一直是盟主呢?因双方争执不下,于是叔向对赵孟(二人均为晋国臣子)说:“诸侯是归服于晋国的德行,不是归服于晋国是否主持盟会。你致力于修明德行,不要去争抢歃血的先后。诸侯结盟,小国本就应有一个出来负责结盟诸种事物的,此次就让楚国做为晋国的小国,不也可以吗?”因此就让楚国先歃血。
“恐后”是出自于《汉书.卷一四.诸侯王表》,内容是说王莽在西汉末年时,已察知汉朝即将走到尽头,国力衰微,因而心生贪念,以外戚的权势,作威作福,行使命令。其他的诸侯王看到这样的局势,都纷纷向王莽致上最敬礼,争相奉上印玺,惟恐落于他人之后,有的则歌颂王莽的功德,极尽谄媚,真是令人感到悲哀!后来这两个典源被合用成“争先恐后”,指竞相争先,惟恐落后。
同"争先恐后"。
唯恐落后而竞相抢先往前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.第六八回》:“他却横冲直撞,恐后争先。”也作“争先恐后”。
争先 : 1.犹抢前。2.围棋术语。抢先手。
义参“争先恐后”。见“争先恐后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争先恐后”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
晋:周代诸侯国。春秋时据有今山西省大部分与河北省西南地区,地跨黄河两岸。后为韩、赵、魏三家所分,遂亡。
楚:国名。周成王封熊绎于楚,春秋时称王,为战国七雄之一。领有今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及河南南部,后为秦所灭。
争先:争执于歃血盟誓的先后。
狎:音ㄒㄧㄚˊ,更也,交换。
厥角稽首:叩头时,以额头触地,即一种俯首至地的最敬礼。稽,音ㄑㄧˇ。
玺韨:整组印玺。韨,音ㄈㄨˊ。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六八回:“况且他跑的又一点没有规矩,不似上海只靠左边走,便没有碰撞之虞;他却横冲直撞,恐后争先。”
争先恐后
zhēng xiān kǒng hò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