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:实力;就:接近;趋向;虚:空虚;虚弱。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;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。现也指办事先找容易突破的地方着手。或谈论问题回避要害。原作“避实击虚”。
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要略》:“击危乘势以为资,清静以为常,避实就虚,若驱群羊,此所以言兵也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连动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军事方面
但执笔之际,避实就虚,顾彼忌此,实在气闷。(鲁迅《致台静农》)
公元前623年,晋楚在城濮交战,晋文公采用避实就虚的作战方法,避免与楚军的中军主力决战,先令其下军向楚右军进攻,因为楚右军是由陈、蔡两国军队组成的弱势部队,一举取胜。晋军主将狐毛又用计诱歼了楚左军,最终取得重大胜利。 【出处】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。 《孙子·虚实》 【解释】指避开敌人的主力,找敌人的弱点进攻。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军事方面 【近义词】避重就轻、避难就易、声东击西
见"避实击虚"。
比喻攻敌须乘虚而入。参见“避实击虚”条。《淮南子.要略》:“避实就虚,若驱群羊,此所以言兵也。”《清史稿.卷二三七.洪承畴传》:“若闻我师西进,必且避实就虚,合力内犯。”
比喻攻敌须乘虚而入。参见“避实击虚”条。《淮南子.要略》:“避实就虚,若驱群羊,此所以言兵也。”《清史稿.卷二三七.洪承畴传》:“若闻我师西进,必且避实就虚,合力内犯。”
避,不能写作“辟”。
“避实就虚”和“避重就轻”;都有回避要害问题的意思;但“避实就虚”偏重于军事方面;“避重就轻”偏重在言论、责任等方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