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;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;实际进攻西边。声:声张;击:打击。
唐 杜佑《通典 兵六》说:“声言击东,其实击西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军事等
蜀人或声东击西,指南攻北,吾兵必须分头守把。(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十一回)
楚汉相争时,刘邦派大将韩信去攻打投靠项羽的魏王豹,魏王豹派柏直为大将率军在黄河东岸蒲坂驻守,封锁渡口。韩信发现蒲坂易守难攻,表面装作调兵遣将强行渡河,暗地将主力部队从夏阳渡河直捣安邑,消灭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。
《淮南子.兵略》中,提到“声东击西”的战略:制造出要攻打东边的声势,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,实际上却把主力集中在对手疏于防备的西边,予以进攻打击,是一种出奇制胜的作战计谋。在唐.杜佑《通典》中,我们也可看到“声言击东其实击西”的战略。在东汉初年,征南大将军岑彭带着三万兵马,向南攻打秦丰,与秦丰部将蔡宏在邓地僵持数月不见胜负。有一天岑彭通告士兵,明早要向西攻打山都,并故意放走抓到的俘虏,让他们去向秦丰报信。秦丰就派大军去西边防备岑彭的袭击,岑彭却潜兵渡过沔水,悄悄东进,袭击攻破秦丰部下张阳,又从川谷间伐木开道,进捣黎邱。黎邱是秦丰根据地,秦丰在西边接得警报,慌忙地返回救援。岑彭与诸将驻营东山,严兵以待。秦丰与蔡宏夜攻岑彭,岑彭开营迎击,大破秦丰军队,秦丰最后败逃黎邱。此即“声东击西”战略的例证。后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虚张声势,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。
一种策略思想。意为表面上声称攻打东边,实际上却攻打西边。军事上是迷惑敌人、出奇制胜的一种谋略
按预定的计划,我们要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,把敌人吸引到温水方向。——《遵义会议放光芒》
语本唐.杜佑《通典.卷一五三.兵六.声言击东,其实击西》:“声言击东,其实击西。”比喻虚张声势,使人产生错觉,实则集主力击于不备之处。《三国演义.第一一一回》:“蜀人或声东击西,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把守。”
声东击西(shēng dōng jī xī)是一个汉语成语 ,英文翻译making a feint to the east and attacking in the west,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在现实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非常高,它以假动作欺敌,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。声言出东,其实击西。声东击西之计,虽然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,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。方法虽是一个,但可变化无穷。
表面做出要攻打东边的声势,实际上却集中主力攻击对方不备的西边的战略。 语本《淮南子.兵略》。后亦用“声东击西”比喻以虚张声势,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。
击,不能写作“机”。
典故或见于唐.杜佑《通典.卷一五三.兵六.声言击东其实击西》。
歙:收藏、收敛。歙,音ㄒㄧˋ。
张:展开。
忤:违逆、不顺从。
《宋史.卷四五二.忠义列传七.高敏》:“兵家之事,声东击西,环庆尝破白豹、金汤,结衅已深,不可不备。”
《明史.卷一八三.倪岳列传》:“夫声东击西者,贼寇之奸态也。捣虚批亢者,兵家之长策也。”
《三国演义》第一一一回:“蜀人或声东击西,指南攻北,吾兵必须分头守把;蜀兵合为一处而来,以一分当我四分:其必出四也。”
《荡寇志》第二一回:“我久已想要用声东击西之计,到彼纵火,诱那厮去救,此关可破。”
《清史稿.卷一五一.交通志三》:“倘遇用兵之际,彼等外国军信速于中国,利害已判若径庭。且其铁甲兵船,在海洋日行千余里,势必声东击西,莫可测度,全赖军报神速,相机调援,是电报实为防务所必需。”
声西击东
shēng xī jí dōng
犹“声东击西”。见“声东击西”条。明.余继登《典故纪闻》卷一六:“若彼声西击东,而我军出大同,未免顾彼失此,须少待其定,徐议所向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