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。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;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。
《史记 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项王乃大惊,曰:‘汉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。’”〖示例〗在这~里,凭你怎样伶牙俐齿,也只得服从了。 ★朱自清《航船中的文明》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主谓式;作定语;含贬义
在这四面楚歌里,凭你怎样伶牙俐齿,也只得服从了。(朱自清《航船中的文明》)
楚汉相争时期,项羽攻占秦都以后,烧杀掳掠,人民怨声载道。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,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,并设下“四面楚歌”之计,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,以为天要灭他,只好边饮酒边唱歌,悲壮自刎身亡。
据《史记.卷七.项羽本纪》载:秦朝灭亡后,项羽和刘邦双方为了争夺天下,一直相持不下。后来约定以鸿沟为界,以东为项羽所有;以西则归于刘邦。后来刘邦听从谋士张良和陈平的建议破坏约定,一方面率领军队攻打已经撤退的楚军,一方面联合其他将领的军队,将楚军重重包围在垓下。这时候的楚军不但士兵死伤惨重,粮食也快用尽。夜里,竟然从汉军阵营中传来楚地的歌谣,楚营士兵听到故乡的歌谣后,不禁想起因为连年南征北讨,已经很久没有回去的故乡,而在营帐里的项羽,听到歌谣也吃惊地说:“难道汉军已经占领了楚地?不然为什么汉军里的楚人会那么多!”自认局势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,于是连夜带着士兵突围而去。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“四面楚歌”,用来比喻四面受敌,孤立无援。
《史记·项羽本记》:“ 项王军壁 垓下,兵少食尽,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,夜闻 汉军四面皆 楚歌, 项王乃大惊曰:‘ 汉皆已得 楚乎?是何 楚人之多也!’”后用来比喻被团团包围,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
楚汉相争,项羽军队被汉军和诸侯兵重重围困于垓下,兵少粮尽,项羽于夜间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著楚人的歌曲,一惊之下以为汉军已占领楚地,遂连夜奔逃。典出《史记.卷七.项羽本纪》。后用以比喻所处环境艰难困顿,危急无援。《三国志.卷六二.吴书.胡综传》:“高祖诛项,四面楚歌。”元.王逢〈虞美人行赠邵倅〉诗:“四面楚歌那慷慨,芒砀天开五色云。”近八方受敌反歌舞升平
德语 in die Enge getrieben sein
四面楚歌是一个汉语成语,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,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。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。
四面都是楚国的歌谣。典出《史记.卷七.项羽本纪》。后用“四面楚歌”比喻四面受敌,孤立无援。
楚,不能写作“触”。
见“腹背受敌”(329页)。
项王:项籍(西元前232∼202),字羽,秦末下相人。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与叔父项梁起兵吴中,梁败死,籍继为将,大破秦军,自立为“西楚霸王”,与刘邦争天下,战无不利,但垓下一战,楚军瓦解,项籍自刎于乌江。
壁:驻扎。
垓下:汉代地名,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,汉高祖围项羽于此。垓,音ㄍㄞ。
数重:好几层。重,音ㄔㄨㄥˊ。
汉军:指刘邦的军队。
楚歌:楚国歌曲。楚,周成王封熊绎于楚,春秋时称王,为战国七雄之一,领有今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及河南南部,后为秦所灭。项羽军队成员均为楚人,四面包围的汉军唱着楚国的歌谣,让项羽误以为汉军已占领楚地,连夜逃离垓下。
《三国志.卷六二.吴书.是仪胡综传.胡综》:“高祖诛项,四面楚歌。”
元.王逢〈虞美人行.赠邵倅〉:“四面楚歌那慷慨,芒砀天开五色云。”
楚歌四面
chǔ gē sì miàn
犹“四面楚歌”。见“四面楚歌”条。明.张宣〈虞姬〉诗:“楚歌四面秋声起,美人如花帐中死。”
《清史通俗演义》第一四回:“风鹤惊心,楚歌四面,可法因勤王事急,不得已舍了泗州,折回江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