谓顺应机宜,采取变通的措施。
晋·习凿齿《汉晋春秋》:“昔孝文卑辞匈奴,先帝优与吴盟,皆应权通变,弘思远益,非匹夫之为忿者也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
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73回:“若应权通变,以宁静圣朝,虽赴水火,所不得辞。”
此处所列为“通权达变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
“通权达变”当从“权变”演变而来。权,原来是秤锤的意思。秤锤的移动随所秤的物品轻重而变,所以“权”本来就可引申为“随宜变通”的意思。如《孟子.离娄上》:“男女授受不亲,礼也;嫂溺援之以手,权也。”就是这个意思。后来更有“权变”一词,用来指随机应变。因为权变即为人情通达的表现,所以又有“通权达变”的说法。较早的文献像《三国志.卷三二.蜀书.先主传二》。这里作“应权达变”,意思是一样的。汉献帝二十四年秋天,刘备的部下上书汉帝,联名推举刘备为汉中王,并担任大司马的职位,以整合军队和同盟的力量,讨伐叛乱势力。刘备接受推举后,立刻上书献帝,说明现今国家局势动荡,逆臣曹操当道。如果一时权宜所作的处置,可以使国家安定,即使是赴汤蹈火,也不会推辞。所以顺应众人的建议,接受印信。后来“通权达变”这句成语就是用来指不墨守常规,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处置。
1.谓顺应机宜,采取变通的措施。
权衡轻重缓急,随机应变。三国蜀.诸葛亮〈绝盟好议〉:“昔孝文卑辞匈奴,先主优与吴盟,皆应权通变,弘思远益,非匹夫之为分者也。”也作“应机权变”。
通变 : 1.通晓变化之理。2.犹变通。不拘常规,适时变动。
义参“通权达变”。见“通权达变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通权达变”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
三省:本指以三事省察自己。语出《论语.学而》
荷任:担负重任。荷,音ㄏㄜˋ。
忝:音ㄊㄧㄢˇ,辱。自谦自己才能不足以胜任的意思。
寮:通“僚”,官吏。
枭:音ㄒㄧㄠ,斩除、消灭。
宁靖:安定。
《三国志.卷三二.蜀书.先主传二》:“宗庙倾危,社稷将坠,成臣忧责碎首之负。若应权通变,以宁靖圣朝,虽赴水火,所不得辞。”(源)
通权达变
tōng quán dá bià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