徒:只;壁:墙壁。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。形容穷得一无所有。
东汉 班固《汉书 司马相如传》:“文君夜亡奔相如,相如与驰归成都,家居徒四壁立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形容家中贫穷,一无所有
他已穷到家徒四壁,身无分文的地步了。
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在梁孝王死后回到成都老家,他家十分贫寒,生活十分艰难。他的朋友邻邛县令王吉邀请他去大财主卓王孙家去做客。他看上了卓王孙的寡妇女儿卓文君,两人私订终身,回到他那家徒四壁的家,开始过他们清苦的生活。 【出处】文君夜亡奔相如,相如乃与驰归成都,家居徒四壁立。 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 【解释】徒:只,仅仅。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。形容十分贫困,一无所有。
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,为梁孝王的门客。据《史记.卷一一七.司马相如列传》载,孝王死后,司马相如就回到家乡成都。但家境贫穷,难以维生,因与临邛的县官王吉相识,便到王吉家住了下来。临邛县的富商卓王孙听说县里有贵客莅临,于是摆设酒宴招待王吉和司马相如。席间,司马相如弹了几首曲子,博得满座宾客的称赏。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,是个爱好音乐的人,当时因丧夫而寡居在家。她在门后偷听到司马相如的琴声,又看到他那翩翩的风度,马上就被吸引住了。司马相如也对卓文君产生好感。有一天晚上,卓文君就和司马相如私奔,回到了成都。但是司马相如非常贫穷,家中除了四周的墙壁外,什么也没有,于是两人又回到了临邛县,卖掉所有的车骑,做起了卖酒的生意。后来“家徒四壁”这句成语,就从《史记》原文中的“家居徒四壁立”演变而出,形容家境贫困,一无所有。
家中极端贫困,空无所有,徒有四堵墙壁树立
家中只剩四面墙壁。形容家境贫困,一无所有。宋.辛弃疾〈水调歌头.我亦卜居者〉词:“好在书携一束,莫问家徒四壁,往日置锥无。”《孽海花.第三回》:“那时正是家徒四壁,囊无一文。”也作“家徒壁立”。近环堵萧然,家贫壁立,室如悬磬,四壁萧条,一贫如洗反富可敌国,富甲一方,腰缠万贯
德语 vollkommen mittellos (Sprichw)
家徒 : 1.家人,家属。2.特指家中的仆人。
四壁 : 1.四面墙壁。2.《史记.司马相如列传》:"文君夜亡奔相如,相如乃与驰成都。家居徒四壁立。"后以"四壁"形容家境贫寒,一无所有。3.指屋内的四面。4.四面营垒。
家中只剩下四周的墙壁。形容家境极为贫困。语本《史记.卷一一七.司马相如列传》。
“一贫如洗”、“文君新寡”
壁,不能写作“璧”。
“家徒四壁”和“一贫如洗”;都形容非常穷困;一无所有。但“家徒四壁”偏重在“家”;“一贫如洗”偏重在“人”。
新寡:指丈夫死后不久,寡居的妇女。见“文君新寡”。
相如:司马相如(西元前179∼前117),字长卿,西汉成都人。为人口吃而善著书,景帝时为武骑常侍。以〈子虚赋〉为武帝赏识,又作〈上林赋〉以献,拜为郎。后奉使西南,转迁孝文园令。其赋作词藻瑰丽,气韵排宕,为汉赋辞宗,影响当代及后世甚钜。
之:往。
徒:只有。
《史记.卷一一七.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文君夜亡奔相如,相如乃与驰归成都。家居徒四壁立。”
《后汉书.卷五二.崔骃列传》:“(崔寔)及仕官,历位边郡,而愈贫薄。建宁中病卒。家徒四壁立,无以殡敛。”
明.汤显祖《南柯记》第一○出:“我淳于棼人才本领,不让于人,到今三十前后,名不成,婚不就,家徒四壁。”
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三四:“话说世间齐眉结发,多是三生分定,……有那一贫如洗,家徒四壁,似司马相如的,分定时,不要说寻媒下聘与那见面交谈,便是殊俗异类,素昧平生,意想不到的,却得成了配偶。”
清.蒲松龄《聊斋志异.卷一二.薛慰娘》:“仆故家徒四壁,恐后日不如所望,中道之弃,人所难堪。”
《孽海花》第三回:“那一天,就是我出来的前一个月,那时正是家徒四壁,囊无一文,他脾气越发坏了,不是搥床拍枕,就是咒天骂地。我倒听惯了,由他闹去。”
四壁立
sì bì lì
即“家徒四壁”。见“家徒四壁”条。宋.沈与求〈戊申初寒偶作〉诗:“还家依然四壁立,故衾败絮那忍论!”
室徒四壁
shì tú sì bì
即“家徒四壁”。见“家徒四壁”条。《魏书.卷七二.阳尼列传》:“固刚直雅正,不畏强御,居官清洁,家无余财,终殁之日,室徒四壁,无以供丧,亲故为其棺敛焉。”
家徒壁立
jiā tú bì lì
即“家徒四壁”。见“家徒四壁”条。《宋书.卷九一.孝义列传.吴逵》:“既而逵疾得瘳,亲属皆尽,唯逵夫妻获全。家徒壁立,冬无被裤,昼则庸赁,夜则伐木烧塼,此诚无有懈倦。”
清.袁枚《随园诗话.补遗.卷一》:“(钱箨石)家徒壁立,卖画为生,官至二品,屡掌文衡,而清贫如此,真古人哉!”
家无四壁
jiā wú sì bì
犹“家徒四壁”。见“家徒四壁”条。唐.吴象之〈少年行〉:“一掷千金浑是胆,家无四壁不知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