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:比较;见:显示出;绌:不够;不足。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;显出不足。
清 李绿园《歧路灯》:“见娄朴,同窗共砚,今日相形见绌。难说心中不鼓动么?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或事
(1)一队的人力已是够强的了,可跟二队一比,就有点相形见绌。(2)这种饮料与“健力宝”一比,就相形见绌了。
“相形见绌”指相互比较之下,有所不足。在清代小说中见有“相形见拙”一语,或为其原始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为清末小说,内容多描写官场中种种丑怪现象,呈现社会异象。典源中所摘取的一段,描写的便是官场中趋炎附势的丑态。清朝官员可从正式服装上看出官位的等级,甚至所受的俸禄,而官服中朝冠上的顶珠,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识别标志。官位等级不同,顶珠的颜色和质地就会有所不同,如文武一品官便一律佩有红宝石的顶珠,其他等级的官员不得越级使用。各大小官员之间的来往,不论品行与官德,论的只是帽子上的那颗顶珠,人因之而贵,亦因之而贱。所以小小的官员蔡伯芬,总是为他顶上那颗不甚高等的顶珠而时感不安,与人相比时老是觉得自己较为拙劣,故有“相形见拙”之语。后来“拙”多作“绌”,“绌”亦指不足、短缺。“相形见绌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相互比较之下,其中一方显得不如对方,或作为自谦之词。出现“相形见绌”的书证如《歧路灯》第一四回:“原来谭绍闻,自从乃翁上京以及捐馆,这四五年来,每日信马游缰,如在醉梦中一般。那日程希明当头棒喝,未免触动了天良。又见娄朴,同窗共砚,今日相形见绌。难说心中不鼓动么?”
互相比较之下,一方显得很逊色
他一个部曹,戴了个水晶顶子去当会办,比着那红蓝色的顶子,未免相形见绌。——清·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
两相比较之下显得不如对方。《歧路灯.第一四回》:“又见娄朴,同窗共砚,今日相形见绌。”
相形 : 1.旧时迷信,谓观察人的状貌能知其命运。俗称"相面"。
形,对比、比较。绌,不足、短缺。“相形见绌”比喻相互比较之下,其中一方显得不如对方。 语或本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九○回。
绌,不能写作“拙”。
“相形见绌”和“黯然失色”;都可表示“相形之下显得不够”的意思;常可通用。不同在于:①“相形见绌”语义比较轻;是直接陈述性的。“黯然失色”的语义重;是形象的比喻。②“相形见绌”一般不能用于表示“失去颜色、暗淡无光”的意思;“黯然失色”则可以。
部曹:古代官署或部门分科办事,因此明清时代称掌管各部门的职官为部曹。
顶子:指官帽上的“顶珠”。清朝官员的冠顶饰物,用宝石、珊瑚、水晶、玉石、金属等制成,以顶珠的颜色与质地来区别官阶的高低。
《歧路灯》第一四回:“又见娄朴,同窗共砚,今日相形见绌。难说心中不鼓动么?”
《清史稿.卷一一○.选举五》:“干、嘉以后,纳赀之例大开,洎咸、同而冗滥始甚。捐纳外复有劳绩一途,捐纳有遇缺尽先花样,劳绩有无论题选咨留遇缺即补花样,而正途转相形见绌。”
清.王韬《淞滨琐话.卷一○.徐太史》:“嗣杨兄弟先后成婚,女亦于归,贵戚高姻,往来豪富,相形见绌。”
《续孽海花》第三五回:“他心里就以你为不安分,不可用,渐渐的疏远你。实在的缘故,恐怕你的才大,相形见绌罢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