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幺办。
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43回:“倘或被眼疾手快的拿了送官,如之奈何?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
作谓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
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89回:“今一旦大权在手,我与姊妹都命在旦夕矣,如之奈何?”
此处所列为“无可奈何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
“无可奈何”这句成语指的是毫无办法或没有办法可想的意思。典源出自于《战国策.燕策三》。战国末期,秦国势力强盛,不断出兵侵占其他国家的领土。当时燕国是一个地处东北方的弱小国家,最初,燕王为了与秦国友好,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为人质,在秦国,太子丹受到很差的待遇。太子丹逃回燕国后,为了抵抗秦国的侵略,同时也为了报仇,便经人介绍认识了荆轲,请他作刺客,到秦国刺杀秦王。由于荆轲迟迟不出发,太子丹便催他赶快上路,荆轲说:“就算我到了秦国,秦王也不会见我啊!除非我能带着樊於期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前往,也许就有机会见到秦王。”樊於期本是秦国的将领,因为得罪秦王,逃到燕国,秦王悬赏千金要他的脑袋。太子丹听了说:“樊将军是来投靠我的,我怎能为了自己而杀了他?请你再想别的方法。”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,就私下去见樊於期,告诉他这个想法。樊於期听了后,马上拔出利剑当场自杀。太子丹听说这件事,赶去阻止却已经晚了一步,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痛哭失声。事已至此,也无可奈何,只有将樊於期的头放在盒子里封起来,交给荆轲,让他带去秦国求见秦王。后来“无可奈何”就用来指毫无办法或没办法可想的意思。
怎么办。
怎么办、如何是好。《水浒传.第四三回》:“倘或被眼疾手快的拿了送官,如之奈何?”《醒世恒言.卷八.乔太守乱点鸳鸯谱》:“但你已许人,我已聘妇,没甚计策挽回,如之奈何?”近如何是好
如之奈何是一个古汉语常用语,意思是怎么办。
义参“无可奈何”。见“无可奈何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无可奈何”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
典故或见于《史记.卷八四.屈原贾生列传.屈原》、《史记.卷一二二.酷吏列传.温舒》。
樊於期:?∼西元前227,战国时秦将。避罪于燕,得燕太子丹之庇护,后因荆轲欲替太子丹杀秦王,希望得其首级以入秦,遂自刎而死。
偏袒扼腕:偏袒,袒露一臂。扼腕,用手握腕。形容愤慨已极。
切齿拊心:怨恨至牙齿切磨,拍击胸膛。形容痛恨到了极点。拊,音ㄈㄨˇ,拍打、轻击。见“切齿腐心”。
自刎:自杀,割喉咙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太子: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,名丹。丹患秦之强大,使荆轲入秦刺始皇,事不成,秦急攻燕,喜斩丹欲献秦,秦复进兵,卒灭燕。亦称为“燕太子丹”。
唐.顾非熊《妙女传》:“言久在世间,恋慕娘子,不忍舍去,如此数日涕泣,又言不合与世人往来,汝意须住,如之奈何!”
《醒世恒言.卷八.乔太守乱点鸳鸯谱》:“此事我已千思万想,但你已许人,我已聘妇,没甚计策挽回,如之奈何?”
无可奈何
wú kě nài h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