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“披毛求疵”。
《北史·崔浩传》:“是以妄张贼势,披毛求疵,冀得肆心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
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指故意挑剔
此处所列为“吹毛求疵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
韩非,战国时韩国的宗室公子,是当时先秦诸子学派里,一位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,主张君王治理国家须结合法、术、势三者。《韩非子.大体》指出识大体的人,不会让自己的一点小聪明迷惑己心,也不会以一己的私利追求而操心劳神。韩非认为法治精神是重要的,他认为古时能执守大体的君王,用严明的法律来治理国家,用分明的赏罚来奖善惩恶,用客观的标准来评量事物的轻重大小;不违反天理,不伤害人性;也不在细微的地方刻意寻找缺点和毛病。后来原文中“吹毛而求小疵”,演变成“吹毛求疵”这句成语,用来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。
见“[[披毛求疵]]”。
披毛 : 1.方言。披散的头发。
求瑕 : 1.寻觅疵病或过失。含有故意挑剔之义。
义参“吹毛求疵”。见“吹毛求疵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吹毛求疵”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
法术:战国时代法家所谓“法”与“术”的合称,亦可统指法家的学术。法,指国家规定赏罚的律令。术,指君王统御臣下的方法、策略。
权衡:称量轻重的工具。比喻为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。权,秤锤。衡,秤杆。
逆:违背、不顺从。
疵:毛病、缺点。
洗垢察难知:洗净污垢后,再细察难知的痕迹。义犹“吹毛求疵”、“洗垢求瘢”。
《魏书.卷三五.崔浩列传》:“是以披毛求瑕,妄张贼势,冀得肆心。”
吹毛求疵
chuī máo qiú c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