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器:大的材料;比喻人才。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。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;成名往往较晚;也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种安慰。
先秦 李耳《老子》:“大器晚成,大音希声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年纪大才成才
二位先生高才久屈,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。(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十九回)
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,名叫崔琰,他从小喜习武艺,到了23岁才开始读《论语》、《韩诗》,求师学习。
“大器晚成”一语出于今本《老子》第四十一章,在这一章中,提到“道”的境界不易知、不易行,所以一般俗士听到“道”,就大笑起来,就是因为它难以捉摸。为了解释“道”,老子用“大方”、“大器”、“大音”、“大象”来作比喻。这些都是“道”的象征。“道”是什么?它就像最圆融的空间,根本不是人为角度所能衡量;它也像最贵重的器物,需要长时间制作,所以修道之人需要长时间的修练;它也像天籁般的声音一样,不是言语或乐器所能表现的;它也可以说是无形,不是人力所能觉察的。后来就从这里演变出“大器晚成”这句成语,用来比喻卓越的人才,往往成就较晚。这是根据后世传本的《老子》演变而出的一句成语,假如参考新发现的出土文献,《郭店楚墓竹简》收录有《老子》一书,“大器晚成”作“大器曼成”,竹简整理小认为“曼”当读作“晚”,裘锡圭则怀疑此字当读为“䟂(慢)”。帛书本《老子》隶书本,则“大器晚成”作“大器免成”,意思是:“道”像最伟大的器物,不是人力所能制作的。这种意思和上下文的“大方无隅”、“大音希声”、“大象无形”较能呼应。并附载于此,以供参考。
指大材需要很长时间加工才能做成。喻指有大才的人要经长期磨炼,成就往往较晚,或作对长期不得意人的安慰话
大方无隅,大器晚成。——《老子》
本指大的器具非一朝一夕可完成。语出《老子.第四一章》:“大方无隅,大器晚成。”后引申指一个人的成就较晚。《儒林外史.第四九回》:“二位先生高才久屈,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。”
法语 (expr. idiom.) un grand vase advient au Soleil couchant, les grands talents mûrissent lentement, Rome ne s'est pas construite en un jour, les grands génies se révèlent sur le tard
大器晚成(Hung 又译:因为有你)是一部美国喜剧电视剧,2009年6月28日在HBO首播。至2011年12月20日,HBO电视网宣布砍掉《大器晚成》,一共播出三季,每季10集,共30集。
主要讲述了Ray Drecker处在中年却在事业和爱情上遭遇双重打击,他反省自身,发现自身“长处”,由此引起的一连串的喜剧。
大器晚成是一个汉语成语,原意“铸造越大的器皿(如鼎、钟)越晚成型。”喻指“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。”出自《老子》。
贵重的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。 语出《老子》第四一章。后用“大器晚成”比喻卓越的人才往往成就较晚。
器,不能写作“气”。
典故或见于《郭店楚墓竹简.老子》、马王堆帛书《老子乙本.德经》。
无隅:没有边角。
希声:没有声音。
《老子》第四一章:“大方无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,道隐无名。”(源)
汉.王充《论衡.状留》:“大器晚成,宝货难售也。”
《三国志.卷一二.魏书.崔毛徐何刑鲍司马传.崔琰》:“琰从弟林,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,而琰常曰:『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,终必远至。』”
《明史.卷一四七.解缙列传》:“缙父开至,帝谓曰:『大器晚成,若以而子归,益令进学,后十年来,大用未晚也。』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四九回:“二位先生高才久屈,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。”
大才晚成
dà cái wǎn chéng
犹“大器晚成”。见“大器晚成”条。《后汉书.卷二四.马援列传》:“汝大才,当晚成。良工不示人以朴,且从所好。”
晚成大器
wǎn chéng dà qì
犹“大器晚成”。见“大器晚成”条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一回:“那房师、座师见了都说:『一见你这本卷子,便知为老手宿儒,晚成大器,如今果然。可见文有定评。』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