铸造一把大锉刀。借指造成大错误。错:错刀;古代币名。
宋 司马光《资治通鉴 唐昭宗天佑三年》:“合六州四十三县铁,不能为此错也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动宾式;作谓语;含贬义
倘若我晚回一步,岂不铸成大错!(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十五章)
唐朝末年,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担心自己的卫队会反他,于是派亲信臧廷范去找亲家梁王朱温帮忙。朱温趁女儿办丧事之机,出兵把罗绍威的卫队消灭,进而占据魏州。罗绍威只好供应军饷。他引狼入室,铸成大错,后悔莫及。
唐末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拥兵自重,招募骁勇壮丁五千人,组成牙军(有如自卫队),父子相继,称雄割据,骄横难制。后魏博改为天雄,由罗绍威接任节度使,对于牙军的跋扈蛮横十分恨恶,却无力铲除。朱全忠时任宣武节度使,因讨伐黄巢有功,封为梁王,即后来的后梁太祖朱温。罗绍威引朱全忠的军队讨伐牙军,虽然大获全胜,但朱全忠却驻守在魏博,没有撤走。罗绍威被迫必须负担他们庞大的军需物资,朱全忠又时常要求贿赂,不到半年的时间,魏博府库为之一空。罗绍威后悔不已,感叹地说道︰“合六州四十三县铁,不能为此错也!”错,锉刀之意,就字面解之,本指聚合六州四十三县的铁,也不能铸成如此大的锉刀,但因“错”也有“错误”之意,乃隐含合六州四十三县的资源,也无法满足朱全忠的需索,也等于说求助于朱全忠,实为大错误。可谓一语双关,道尽无限悔意。后来这两句话被浓缩成“铸成大错”,用来比喻造成重大的错误。
1.《资治通鉴.唐昭宗天佑三年》﹕"全忠留魏半岁﹐罗绍威供亿﹐所杀牛羊豕近七十万﹐资粮称是﹐所赂遗又近百万﹔比去﹐蓄积为之一空。绍威虽去其逼﹐而魏兵自是衰弱。绍威悔之﹐谓人曰﹕'合六洲四十三县铁﹐不能为此错也!'"胡三省注﹕"错﹐鑢也﹐铸为之﹔又释错为误。罗以杀牙兵之误﹐取铸错为喻。"后指造成重大的而又无可挽回的错误。
唐朝罗绍威任节度使时,请朱全忠为其消灭骄横的牙军。事成,朱全忠仍不撤离,并向罗绍威要求给养,致使其府库一空、兵力衰竭。罗绍威后悔莫及,乃感慨道:“合六州四十三县铁,不能为此错也。”错,锉刀,双关语指错误。典出《资治通鉴.卷二六五.唐纪八十一.昭宣帝天祐三年》。后用以比喻造成重大而无法挽回的错误。如:“为偿赌债,他竟做出绑票勒索的勾当,铸成大错!”
解释
【解释】造就。铸:铸造,把金属熔化后倒入模具内制成器物;错:错误,指造成严重的错误。“铸成大错”比喻因为小事而犯了大错。"错"字在此,为双关语.一为失误;二是指周代的一种货币"错刀",也就是刀形铜币·
【示例】倘若我晚回一步,岂不~! ◎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十五章
【近义词】阴差阳错
【反义词】痛改前非
【语法】动宾式;作谓语;含贬义;指造成严重的错误
错,锉刀,即“鑢”。磋治骨角铜铁的工具。“铸成大错”指以铁铸出大的锉刀。以“错”亦有“错误”之意,因而双关比喻造成重大的错误。 典出《资治通鉴.卷二六五.唐纪八一.昭宣帝天祐三年》。
铸,不能写作“著”;错,不能写作“措”。
典故或见于宋.苏轼〈赠钱道人〉诗。
全忠:朱全忠(西元851∼912),本名温,五代梁砀山人。初从黄巢为盗,降唐后赐名全忠,官至宣武节度使。篡唐称帝,国号梁。后为其子朱友珪所杀,庙号太祖。
魏:魏博,唐朝河北三镇之一,位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,领有六州四十三县。
半岁:半年。
罗绍威:五代时魏州贵乡人,生卒年不详,字端己。罗弘信之子。唐末跟随朱温,后梁开平年间拜太师兼中书令。谥贞壮。
赂遗:贿赂的财物。遗,音ㄨㄟˋ。
逼:威胁,指田承嗣父子所率领的牙军。
错:鑢、锉刀。也假借为错误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