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;古代烹煮用的炊具;多为圆形;三足两耳。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。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;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。
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淮阴侯列传》:“莫若两利而俱存之,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
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三国时期,魏、蜀、吴各据一方,鼎足而立。
公元前203年,汉将韩信灭了齐国,被刘邦封为齐王,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,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,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,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。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,最后被吕后诱杀。
像鼎的三只脚一样,三者各立一方。常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。
鼎,古代用以烹煮食物的三足二耳金属器具。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势力均等,相互牵制的情势。《汉书.卷四五.蒯通传》:“方今为足下计,莫若两利而俱存之,参分天下,鼎足而立,其势莫敢先动。”也作“鼎足三分”、“三分鼎立”、“三分鼎足”。
鼎足 : 鼎的腿,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:~而三ㄧ势成~。
而立 : 〈书〉《论语 ·为政》:‘三十而立。’指年至三十,学有成就。后来用‘而立 ’指人三十岁:年届~ㄧ~之年。
鼎,古代用以烹煮食物的三足二耳金属器具。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势力均等,相互牵制的情势。《汉书.卷四五.蒯通传》:“方今为足下计,莫若两利而俱存之,参分天下,鼎足而立,其势莫敢先动。”也作“鼎足三分”、“三分鼎立”、“三分鼎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