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:竹子分枝长叶的地方。竹子应该在节外生枝;节外生出杈枝来。比喻在不应该出现问题的地方又产生了新的问题。也用作“节上生枝”。
元 康进之《李逵负荆》第二折:“不是我节外生枝,囊里盛锥,谁着你夺人爱女,逞己风流,被咱都知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
兀的是闲言语甚意思,他怎肯道节外生枝。(元 杨显之《潇湘雨》第二折)
宋代理学家朱熹,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和著书,他认为读书要从文章的思想内容、逻辑推理上去读,不要管别的问题,吕祖谦的弟弟吕子约不同意这种观点,朱熹认为读书不要左遮右拦,没必要去多惹一些麻烦,以免节外生枝。
《圆悟佛果禅师语录》一书共二十卷,是北宋佛果禅师弟子绍隆等编,记载佛果禅师生平讲述的禅法精要。“节外生枝”的“节”是指植物枝干分段的地方。一棵树除主干外,分歧的枝芽都是从“节”的地方生出。古人观察了这种自然现象,用“节外生枝”来比喻事外复生事端。比较早见到的文献是宋代佛果禅师《圆悟佛果禅师语录》卷一:“若据本分草料,犹是节外生枝。”语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承上文而来,大概是说佛法一事,自古以来,诸佛强调只能自悟,历代祖师不落言诠,经藏注解怎么注也涵括不尽,若单用眼睛去看是无法得道的。所以一个人若是陷溺于自以为是的知识,难免就会节外生枝了。朱熹〈答吕子约书〉文中有段话说:“若左遮右拦,前拖后拽,随语生解,节上生枝,则更读万卷书,亦无用处也。”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没把道理弄清楚之前,随意去胡乱解说,就像“节上生枝”,只会把道理越弄越纷歧,因此读再多的书也没用处。
亦作“节上生枝”。
枝节上又生出分枝。比喻事外复生事端。元.杨显之《潇湘雨.第二折》:“兀的是闲言语,甚意思,他怎肯道节外生枝。”也作“节上生枝”。近添枝加叶,枝节横生
节外生枝,亦作“ 节上生枝 ”。枝节处又生出杈枝。比喻问题旁出,事外复生事端。语出 宋 朱熹 《答胡季随书》:“ 伯寿 下一见字,已是有病, 季随 又更节上生枝,更不复以纯熟自期。”茅盾《子夜》十:“他万万料不到劝诱 杜竹斋 做公债不成,却反节外生枝。”
枝节上又生出分枝。比喻事外复生事端。 语出《圆悟佛果禅师语录》卷一。
枝,不能写作“技”。
典故或见于宋.朱熹〈答吕子约书〉其三(据《朱子文集》卷四八引)、宋.朱熹〈答胡季随书〉其四(据《朱子文集》卷五三引)。
《圆悟佛果禅师语录》卷一:“若据本分草料,犹是节外生枝。不涉化门一句作么生道?”(源)
《圆悟佛果禅师语录》卷一:“牛头没,马头回,百亿万劫没交涉;拈一放一,节外生枝;举古举今,无风起浪。”
元.孙仲章《勘头巾》第二折:“我从来甘剥剥与民无私,谁敢道另巍巍节外生枝!”
元.杨显之《潇湘雨》第二折:“兀的是闲言语,甚意思,他怎肯道节外生枝。”
《醒世恒言.卷三五.徐老仆义愤成家》:“阿寄向前说道:『晏官人,田价昨日已是言定,一依分付,不敢短少。晏官人也莫要节外生枝,又更他说。』”
《镜花缘》第八八回:“此是〈天女散花赋〉,并非〈散风散月赋〉。你只言花,何必节外生枝?况花根柢极微,只知献媚求荣,何能竟要轻视风月!”
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○回:“这件事真好比风中搅雪,这回书又不免节外生枝,读者便好留心,看那燕北闲人,怎生替他安家。”
《清史稿.卷一五四.邦交志二》:“一则高黎共雪山之地任其节外生枝,自往履勘,将来若果曲从,则即可从此高黎共雪山之顶,沿潞江、金沙江之上流由北直进。”
节上生枝
jié shàng shēng zhī
即“节外生枝”。见“节外生枝”条。宋.朱熹〈答吕子约书〉:“若左遮右拦,前拖后拽,随语生解,节上生枝,则更读万卷书,亦无用处也。”
宋.朱熹〈答胡季随书〉:“伯寿下一见字,已是有病,季随又更节上生枝,更不复以纯熟自期。”
节外生事
jié wài shēng shì
犹“节外生枝”。见“节外生枝”条。宋.欧阳修〈再论燕度鞫狱枝蔓劄子〉:“今燕度本令只勘滕宗谅使过公用钱,因何劾问大臣议边事?显是节外生事,正违推勘敕条。”
题外生枝
tí wài shēng zhī
犹“节外生枝”。见“节外生枝”条。《石点头》卷七:“阴统于阳,而本于干,亦非题外生枝。以此而加指摘,则一榜尽关吏议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