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;一点儿声响都没有。万籁:自然界万物发出的种种声响。
唐 常建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诗:“万赖此俱寂,但余钟磬音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非常安静
这时万籁俱寂,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。(邹韬奋《我的母亲》)
唐朝诗人常建中了进士后,仕途一直不得志,40岁才做县尉。他一生游览了许多山川名胜,写了不少田园诗,代表作有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“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万赖此俱寂,但余钟磬音。”
唐代诗人常建,开元年间的进士。仕途并不得意,经常放浪山林、琴酒之间。他的诗用字精炼、风格清新,常以山林、寺观为题材,如这首〈题破山寺后禅院〉诗就是。诗人在清晨太阳才刚照到树林的时候来到兴福寺。沿着竹林中蜿蜒的小径往幽静的后院走去,禅房就掩蔽在花木的深处。和煦的阳光透进树林里,耳里充斥着鸟儿悦耳的鸣叫声,清澈的潭水倒映出山的景色,让人心神渐渐地空明透澈,不被尘事困恼。此时只觉得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静了下来,只剩下佛寺里传来幽幽的钟磬声。后来“万籁俱寂”这句成语也许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指万物无声,一片寂静。
籁:古代的一种箫。泛指声音。万籁:指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。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
林中万籁俱寂
万物无声,一片寂静。《聊斋志异.卷一.山魈》:“辗转移时,万籁俱寂。忽闻风声隆隆,山门豁然作响。”《儒林外史.第一二回》:“当夜万籁俱寂,月色初上。”也作“万籁无声”。近阒寂无声,鸦雀无声反甚嚣尘上,声澈云霄,人声鼎沸
万物无声,一片寂静。语本唐.常建〈题破山寺后禅院〉诗。 “鸦雀无声”
籁,不能写作“赖”。
“万籁俱寂”和“鸦雀无声”都含有“非常寂静;没有一点声音”的意思。但“万籁俱寂”一般形容广阔的自然环境;指“清静”;“鸦雀无声”一般用来形容公共场所或人群;指“安静”。
竹迳:竹子夹道的小路。竹,一作曲。迳,通“径”。
万籁: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。籁,本指管乐器所发出的声音,《庄子.齐物论》有“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,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”之语,借“籁”为一切声音的总称。
磬:音ㄑㄧㄥˋ,佛寺礼佛时所敲的铜制乐器。中空,形状像钵。僧人敲击用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。
“万籁俱寂”及“鸦雀无声”都有非常安静的意思。
“万籁俱寂”用于形容大自然的沉寂;“鸦雀无声”多用于形容人声的沉寂。
万籁俱寂 | 鸦雀无声 | 例句 |
---|---|---|
○ | ㄨ | 月光洒在∼的树林里,显得更加幽静。 |
ㄨ | ○ | 只见指挥把指挥棒举起,全场立即变得∼,所有人都屏气凝神地等待着。 |
《聊斋志异.卷一.山魈》:“辗转移时,万籁俱寂。忽闻风声隆隆,山门豁然作响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一二回:“当夜万籁俱寂,月色初上,照着阶下革囊里血淋淋的人头。”
《浮生六记.卷四.浪游记快》:“乃偕往,但见木犀香里,一路霜林,月下长空,万籁俱寂。星烂弹〈梅花三弄〉,飘飘欲仙。”
万籁俱息
wàn lài jù xí
犹“万籁俱寂”。见“万籁俱寂”条。宋.刘斧《青琐高议.后集.卷五.隋炀帝海山记下》:“是时月初朦胧,晚风轻软,浮浪无声,万籁俱息。”
万籁俱空
wàn lài jù kōng
犹“万籁俱寂”。见“万籁俱寂”条。宋.黄庭坚〈听崇德君鼓琴〉诗:“罢琴窗外月沈江,万籁俱空七弦定。”
万籁无声
wàn lài wú shēng
犹“万籁俱寂”。见“万籁俱寂”条。唐.释皎然〈戛铜碗为龙吟歌〉:“遥闻不断在烟杪,万籁无声天境空。”
《醒世恒言.卷四.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“众人周围走了一遍,但见静悄悄的万籁无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