冠:帽子。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。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。
明 田艺蘅《留青日札 张公帽赋》:“谚云:‘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。’有人作赋云:‘物各有主,貌贵相宜。窃张公之帽也,假李老而戴之。’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联合式;作谓语、状语;含贬义
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,把昨晚唱歌人“张冠李戴”了。(沈从文《边城》十四)
“张冠李戴”这句成语,原本出自唐朝的谚语“张公帽儿李公戴”。“张公”是指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,“李公”则是指武则天的丈夫高宗。当时人可能用这句话来暗讽武则天不守妇道,私生活淫乱,就好像把这个人的帽子,错给那个人穿戴。后来“张冠李戴”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认错对象或弄错事情。
(1) ∶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。比喻名不副实或误甲为乙
(2) ∶误称;使用不当的名称;用词不当
“水果”一词,用来形容土豆,是张冠李戴
把姓张的人的帽子误戴到姓李的头上。比喻名实不符或弄错事情、对象。清.孙承泽《天府广记.卷三二.锦衣卫》:“彼卑官小卒,以衙门为活计,惟知嗜利,鲜有良心……甚至张冠李戴,增少为多,或久禁暗处,或苦打屈服。”
张冠李戴是一个成语,意思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;把这一方涉及的过程安插给那一方,比喻认错了对象,弄错了事实。
把姓张的帽子误戴到姓李的头上。 语本宋.钱希言《戏瑕.卷三.张公吃酒李公醉》。后用“张冠李戴”比喻认错对象或弄错事情。
典故或见于明.田艺蘅《留青日札.卷二二.张公帽赋》。
清.孙承泽《天府广记.卷三二.锦衣卫》:“彼卑官小卒,以衙门为活计,惟知嗜利,鲜有良心……甚至张冠李戴,增少为多,或久禁暗处,或苦打屈服,砌成可恶情状,令人一见辄怒。”
《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.卷一七四之二.李卫奏折》:“迩来收税颇属公平,不敢复蹈前辙。然批行与彼查审之事,则有错误至张冠李戴者。”
清.蓝鼎元〈复顾太史书〉:“即为前官受过,亦可不辞。然而张冠李戴,不知其诬者,谁乎?”
清.姚炳《诗识名解.卷一.鸟部.鸠》:“以隼同焦,以鵻同隼。张冠李戴,名物混淆,则皆子云辈好作奇字之遗孽也。”
李戴张帽
lǐ dài zhāng mào
即“张冠李戴”。见“张冠李戴”条。明.刘效祖〈黄莺儿.堪笑世情薄〉曲:“堪笑世情薄,百般的都弄巧。李四戴着张三帽,歪行货当高,假东西说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