掩:遮盖;盗:偷。把耳朵捂住偷铃铛;以为自己听不见;别人也不会听见。比喻自欺欺人。
战国 吕不韦《吕氏春秋 自知》:“百姓有得钟者,欲负而走,则钟大不可负。以椎毁之,钟况然有声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掩其耳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连动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
硬把汉奸合法化了,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的把戏。(闻一多《谨防汉奸合法化》)
春秋时侯,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。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,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。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,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。小偷心里高兴极了,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。可是钟又大又重,怎么也挪不动。他想来想去,只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把钟敲碎,然后再分别搬回家。
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,拼命朝钟砸去,咣的一声巨响,把他吓了一大跳。小偷着慌,心想这下糟了,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?他心里一急,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,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,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!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。
他越听越害怕,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,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。“咦,钟声变小了,听不见了!”小偷高兴起来,“妙极了!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!”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,把耳朵塞住,心想,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。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,一下一下,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。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。
故事出自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“掩耳盗钟”被说成“掩耳盗铃”,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。
“掩耳盗铃”之“铃”,典源作“钟”。“钟”同“钟”。春秋时,晋国的范吉射被智伯消灭后,有人在他家中看到一口钟,想把它偷走。可是这钟实在是太大了,根本无法背走,于是就打算把钟敲碎后再一块一块的拿走。可是一动手敲,钟便发出洪亮的响声。他怕这钟声会引来他人的抢夺,于是急忙将自己双耳摀住,以为这样自己听不见,那么别人也就听不到了。后来这个愚蠢行为的故事被浓缩成“掩耳盗铃”,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且妄想借以瞒骗他人。出现“掩耳盗铃”的书证如明.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.卷二.列朝.朝觐官进献》:“夫既曰官银,那有无碍之理,真掩耳盗铃也。”然而从古书里的记载,却不难看出早期文献的“铃”都是作“钟”,例如北齐.刘昼《刘子.卷二.慎独》用的就是“盗钟掩耳”,《梁书.卷一.武帝本纪上》又省作“盗钟”。
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。比喻欺骗不了别人,只能欺骗自己
今若宿驿,正犹掩耳盗铃也。——明· 赵弼《钟离叟妪传》
比喻自欺欺人。参见“盗钟掩耳”条。《程乙本红楼梦.第九回》:“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,也是掩耳盗铃,哄人而已。”《镜花缘.第一四回》:“他虽用绫遮盖,以掩众人耳目,那知却是掩耳盗铃。”近自欺欺人
“掩耳盗铃”之“铃”,典源作“钟”。“钟”同“钟”。小偷盗钟时,怕钟所发出的声音会引他人前来抢夺,因而急忙掩住自己的耳朵。典出《吕氏春秋.不苟论.自知》。后用“掩耳盗铃”比喻妄想瞒骗他人,结果却只是欺骗自己而已。
“自欺欺人”。
铃,不能写作“玲”。
“掩耳盗铃”和“自欺欺人”;都有“自己欺骗自己”的意思。但“掩耳盗铃”专指“自己欺骗自己”;而“自欺欺人”除了“自己欺骗自己”以外;还有“欺骗别人”的意思。
范氏:范吉射,春秋时晋卿,生卒年不详。范武子后代,后为智伯所灭。
钟:同“钟”,古代一种中空,用铜或铁制成之打击乐器。宋.吴曾《能改斋漫录.卷五.辨误》
负:以肩背物。
椎:音ㄓㄨㄟ。敲打东西之器具。
况然:状声词,敲钟时所发出之声音。
遽揜其耳:急忙掩住耳朵。遽,音ㄐㄩˋ,急忙。揜,音ㄧㄢˇ,通“掩”,遮盖。
“掩耳盗铃”及“自欺欺人”都有瞒骗的意思。
“掩耳盗铃”用于反讽仅是自欺而已,实际却无法欺骗他人;“自欺欺人”则是既欺骗自己又欺骗他人。
掩耳盗铃 | 自欺欺人 | 例句 |
---|---|---|
○ | ㄨ | 这种一手遮天的做法,正是∼,欺骗不了大家。 |
ㄨ | ○ | 没学过电脑就说没学过,何必∼,硬要说学过! |
明.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.卷二.列朝.朝觐官进献》:“夫既曰官银,那有无碍之理,真掩耳盗铃也。”
《程乙本红楼梦》第九回:“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,也是『掩耳盗铃』,哄人而已。”
《镜花缘》第一四回:“他虽用绫遮盖,以掩众人耳目,那知却是『掩耳盗铃』。”
塞耳偷铃
sè ěr tōu líng
即“掩耳盗铃”。见“掩耳盗铃”条。《五灯会元.卷七.玄沙师备禅师》:“如此见解,即是落空亡底外道,魂不散底死人,冥冥漠漠,无觉无知,塞耳偷铃,徒自欺诳。”
塞耳盗钟
sè ěr dào zhōng
即“掩耳盗铃”。见“掩耳盗铃”条。《魏书.卷七四.尒朱荣列传》:“使奸竖专朝,贼臣乱纪,惟欲指影以行权,假形而弄诏,此则掩眼捕雀,塞耳盗钟(钟)。”
掩耳偷铃
yǎn ěr tōu líng
即“掩耳盗铃”。见“掩耳盗铃”条。《五灯会元.卷一六.净众梵言首座》:“国师恁么道,大似掩耳偷铃。”
明.许自昌《水浒记》第二一出:“这掩耳偷铃堪笑,早露尾藏头空巧。”
掩耳盗钟
yǎn ěr dào zhōng
即“掩耳盗铃”。见“掩耳盗铃”条。唐.刘知几《史通.卷三.书志》:“或以前为后,以虚为实,移的就箭,曲取相谐,掩耳盗钟(钟),自云无觉,讵知后生可畏,来者难诬者邪!”
《资治通鉴.卷一八四.隋纪八.恭帝义宁元年》:“此可谓『掩耳盗钟(钟)』,然逼于时事,不得不尔。』”
盗钟掩耳
dào zhōng yǎn ěr
即“掩耳盗铃”。见“掩耳盗铃”条。北齐.刘昼《刘子.卷二.慎独》:“若人不知,则鬼神知之;鬼神不知,则己知之,而云不知,是盗钟掩耳之智也。”
《旧唐书.卷二○.哀帝本纪》:“史臣曰:『……立嗣君于南面,毙母后于中闱,黄门与禁旅皆歼,宗室共衣冠并殪。复又盗钟掩耳,嫁祸于人。』”
窃铃掩耳
qiè líng yǎn ěr
即“掩耳盗铃”。见“掩耳盗铃”条。宋.刘敞《公是先生弟子记》卷一:“夫不忍克己为德而谋害人之臣,犹窃铃掩耳也,智止于自欺而已。”
窃钟掩耳
qiè zhōng yǎn ěr
即“掩耳盗铃”。见“掩耳盗铃”条。《晋书.卷一.宣帝纪》:“亦犹窃钟(钟)掩耳,以众人为不闻;锐意盗金,谓市中为莫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