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:欺压。以骄横的气势压人。形容傲慢自大;气势逼人。
清 曾国藩《求阙斋语》:“今日我以盛气凌人,预想他日人亦盛气凌我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
共产党员决不可自以为是,盛气凌人,以为自己是什么都好,别人是什么都不好。(毛泽东《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》)
战国时赵太后辅佐年幼的赵孝成王执政,秦国趁机进攻赵国。赵国向齐国求救,齐国要求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,赵太后不肯。大臣触龙求见,赵太后装出一幅盛气凌人的样子,触龙入情入理的开导终于使赵太后同意齐国要求。 【出处】不得盛气凌人,自取耻辱。 宋·朱熹《朱子全书·学五·教人》 【释义】盛气:骄横的气焰;凌:欺凌。以骄横的气势压人。形容傲慢自大,气势逼人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傲慢自大 【近义词】目中无人、盛气临人、咄咄逼人 【反义词】虚怀若谷、谦虚谨慎
“盛气凌人”原作“盛气临人”。典故出自宋代楼钥《攻媿集.卷八八.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致仕赠特进汪公行状》一文。文章中提到当时户部侍郎李椿年建议重新丈量民田的经界,朝廷选派汪大猷担任龙游县的覆勘官。当时李椿年的规定十分严峻,凡是丈量过的田,重新勘验,如有隐藏,不论多少,一律处以黥刑,流放到远方。因为气势压迫于人,所以人民纵有不服,也没有敢跟他对抗的。后来“盛气凌人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指用骄横的气势压迫别人。但是这条成语也有人认为出自于较早的唐.孙元晏〈咏史〉诗中的〈谢澹云霞友〉。诗云:“仗气凌人岂可亲,只将范泰是知闻。缘何唤作云霞友?却恐云霞未似君。”据《南史.卷一九.谢晦列传》,南朝宋谢晦的堂叔谢澹,是谢安的孙子。澹为人任达仗气,和当时的范泰结为“云霞之交”。他颇受宋武帝赏识,所以原来要托付他在受禅时,担任进奉玉玺的大任。但是有一次陪武帝吃饭时,谢澹不但喝醉酒,还大言不会屈顺任何人的意思。武帝虽因谢澹是方外之士,不与他计较,但是心里着实不高兴,也就不让他进奉玉玺了。由这个故事可知,谢澹的“仗气凌人”是恃才傲物的意思,和“盛气凌人”的用法不同。
以骄横傲慢的气势压人
盛气凌人,目空一切
用傲慢的气势压迫别人。《元诗纪事.卷八.赵孟?.讥留梦炎诗》:“论事厉声色,盛气凌人,若好己胜者,刚直太过,故多怨焉。”也作“盛气临人”。近不可一世,咄咄逼人反平易近人,和蔼可亲,和颜悦色
《盛气凌人》是日本漫画家ミユキ蜜蜂创作的校园爱情漫画,于2013年9月在《花与梦》上连载短篇,于同年22号《花与梦》上正式开始长篇连载,日文单行本已出10卷。
盛气凌人,亦作“ 盛气临人 ”。谓以威严或骄横的气势压人。今多用作贬义。 宋楼钥《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汪公行状》:“时户部侍郎 李公 椿年 建议行经界,选公为 龙游县 覆实官,约束严峻,已量之田隐藏亩步,不以多寡率至黥配,盛气临人,无敢忤者。”《元诗纪事·赵孟頫》引 元 杨载 《赵孟頫行状》:“ 李 ( 叶李 )论事厉声色,盛气凌人,若好己胜者,刚直太过,故多怨焉。”
凌,欺侮。“盛气凌人”指用傲慢的气势压迫别人。语本宋.楼钥《攻媿集.卷八八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致仕赠特进汪公行状》。
“仗气凌人”、“咄咄逼人”
盛,不能写作“胜”。
“盛气凌人”和“咄咄逼人”多形容人气势汹汹;但“盛气凌人”偏重于“盛气”;只表现在人的表情上;“凌”形容欺侮别人;“咄咄逼人”应用范围广;可指人的气焰、语言等方面;“逼”形容逼迫别人。
亩步:计算土地面积的量词。此指田地的面积。
率:一概。
黥配:在犯人脸上刺字、涂墨,并且流放到远方。黥,音ㄑㄧㄥˊ。
忤:音ㄨˇ,违逆。
《元诗纪事.卷八.赵孟?》引张载〈赵孟?行状〉:“(叶)李论事厉声色,盛气凌人,若好己胜者,刚直太过,故多怨焉。”
清.袁枚〈答涧泉书〉:“王嗣宗亦以状元补秦州参军,盛气凌人,为知州路冲系之于狱。”
《清朝野史大观.清朝艺苑.卷一○.毕秋帆折于老僧》:“达官贵人,往往睥睨一切,以盛气凌人,受者亦俯首不敢一较,奴颜婢膝,视为固然。”
尚气凌人
shàng qì líng rén
犹“盛气凌人”。见“盛气凌人”条。宋.朱熹〈与长子受之书〉:“凡事谦恭,不得尚气凌人,自取耻辱。”
盛气加人
shèng qì jiā rén
犹“盛气凌人”。见“盛气凌人”条。明.张岱《瑯嬛文集.卷四.五异人传》:“凡理部务,必力争曲直,稍有犄角,辄以盛气加人,为寮属所畏。”
盛气临人
shèng qì lín rén
即“盛气凌人”。见“盛气凌人”条。宋.楼钥《攻媿集.卷八八.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致仕赠特进汪公行状》:“时户部侍郎李公椿年建议行经界,选公为龙游县覆实官,约束严峻,已量之田隐藏亩步,不以多寡率至黥配,盛气临人,无敢忤者。”(源)
盛气陵人
shèng qì líng rén
“陵”通“凌”。“盛气陵人”即“盛气凌人”。见“盛气凌人”条。清.陈夔龙《梦蕉亭杂记》卷一:“端邸挟贵倚势,盛气陵人。汉大臣中,稍有才具者,必遭忌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