欺:欺骗;世人:指当时的人。欺骗世人;窃取名誉。
荀况《荀子 不苟》:“夫富贵者则类傲之,夫贫贱者则求柔之,是非仁人之情也,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
不知平日所讲何学,居然欺世盗名。(清 阮葵生《茶余客话》卷十)
西晋时期,王衍精通老子和庄子的哲学,晋武帝的丈人杨骏慕名想把女儿嫁他。但王衍不愿攀附权贵。他自命清高,绝不谈世俗之事,更不谈钱字。后来他的女儿成了愍怀太子的妃子。宫廷发生变故,他令自己的女儿离婚,人称他是假清高。
“欺世盗名”系由“欺世”及“盗名”二语组合而成。
“欺世”是出自《韩非子.诡使》。战国七雄中的韩国,因为饱受强邻秦国的威胁,加上国君无能,人心涣散,以致内忧外患交迫,随时都可能亡国。韩非身为韩国的诸公子之一,曾在荀子门下受业学习,希望能用一己之才,为国效力,挽救国势。他虽屡次上书劝谏韩王,却无法受到重用。于是他把满腔的壮志雄心,写成《韩非子》一书。在〈诡使〉篇中韩非认为,君主掌握法度,是为了要拥有生杀的权柄,然而现在遵守法度,想要忠心侍奉君主的人,却不得进见;而言语巧诈,行为奸轨,侥幸得以偷欺于世的人,反而能够常常接近君王,得到重用。
“盗名”则是出自《荀子.不苟》。荀子认为:富贵是人性所爱,贫贱是人性所恶,如果有人厌恶富贵,喜爱贫贱,这是违反人性,用来盗取声望的作法。这两个典源,一见“偷世”,一见“盗名”,后来被合用演变成“欺世盗名”,用来比喻欺骗世人,盗取名誉。
欺骗世人,窃取名誉
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,欺世盗名,不宜信用。——《宋史·郑丙传》
欺骗世人,盗取名誉。参见“盗名欺世”条。《宋史.卷三九四.郑丙传》:“近世士大夫有谓道学者,欺世盗名,不宜信用。”
盗名 : 1.窃取名声。2.盗贼之名。
“欺世”,欺骗世人。
语或本《韩非子.诡使》。“盗名”,盗取名誉。语出《荀子.不苟》。“欺世盗名”比喻欺骗世人,盗取名誉。
△“沽名钓誉”
名,不能写作“明”。
“欺世盗名”与“盗名窃誉”有别:“欺世盗名”的手法一般是公开的;含有“欺世”之意;语义较重;“盗名窃誉”的手法一般是隐蔽的;不含“欺世”之意;语义较轻。
度量:指法度。
婴:侍奉。
以幸偷世者:以侥幸偷欺于世,获致非分之利者。
数御:屡次得到重用。数,音ㄕㄨㄛˋ。
傲:骄傲。
柔:柔弱屈就。
仁人:俞樾曰
晻:音ㄢˋ,昏暗的。
田仲:即陈仲子,田陈古时本为同一姓氏。陈仲子不食兄禄,避居于陵,为人灌园,自食其力。
史䲡:人名。字子鱼,故亦称为“史鱼”。生卒年不详。春秋时卫国大夫。卫灵公不用蘧伯玉而任弥子瑕,屡谏不听,史䲡自认未尽职责,临死遗言停尸在内室而不停放在大厅,终于感动卫灵公。孔子称赞他
《宋史.卷三九六.王淮列传》:“宰相汤思退无物望,淮条其罪数十,于是策免。至于吏部侍郎沈介之欺世盗名,都司方师尹之狡险,大将刘宝掊克结权幸,皆劾罢之。”
宋.杨万里《诚斋诗话》:“李纲罢相被谪,汪彦章行词云:『朋党罔上,有虞必去于驩兜;欺世盗名,孔子首诛乎正卯。』”
宋.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八:“(汪彦章)草伯纪谪词,乃云:『朋奸罔上,有虞必去于驩兜;欺世盗名,孔子先诛于正卯。』”
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四:“其余凡贪官、污吏、富室、豪民,及矫情干誉欺世盗名,种种之人,无不随业得报,一一不爽。”
偷世窃名
tōu shì qiè míng
犹“欺世盗名”。见“欺世盗名”条。汉.王符《潜夫论.务本》:“今多务交游,以结党助;偷世窃名,以取济渡。”
欺世钓誉
qī shì diào yù
犹“欺世盗名”。见“欺世盗名”条。《元史.卷一九九.隐逸列传.序》:“世主亦苟取其名而强起之,及考其实,不如所闻,则曰『是欺世钓誉者也』,上下岂不两失也哉!”
盗名欺世
dào míng qī shì
即“欺世盗名”。见“欺世盗名”条。宋.郑刚中〈论治道人材疏〉:“至若倚忠为奸,盗名欺世,无能为而可以害吾之有为,托能言而有以摇吾之国是者,兹又人君之所当去也。”
《野叟曝言》第六四回:“弟亦非重视阿堵,而盗名欺世,实有所难;但人命事大,惟有将先生此举,焚香告天,默表此心。”
钓名欺世
diào míng qī shì
即“欺世盗名”。见“欺世盗名”条。清.郑燮〈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〉:“究竟自问胸中担得出几卷书来?不过挪移借贷,改窜添补,便尔钓名欺世,人有负于书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