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和面部都红了。形容过于用力、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。
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61回:“忽见禁子走来,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。倪完吃了一惊,不觉耳红面赤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
作宾语、状语;用于人的情绪
忽见禁子走来,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。倪完吃了一惊,不觉耳红面赤。(清 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六十一回)
此处所列为“面红耳赤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
子文为春秋楚国人,在楚成王时任令尹,相当于宰相的地位。在任期间,勤于国政,秉公执法,从不以权谋私,以私害公。二十八年间,曾经三次被免职,又三次复职,但他无论是免职或复位,都不会表现出喜悦或怨恨的样子,而且每一次办理移交,一定清清楚楚、巨细靡遗地交代所有事宜,孔子因而称赞他是个忠于职守的人。宋代朱熹论及此事,感慨地说道:“今人有些小利害,便至于头红面赤。”就是说现在的人为了一些蝇头小利,就可以争得满脸通红,与子文不愠不火的修养比起来,就显得差多了。这里朱子以“头红面赤”形容人们为争夺事物,又急又怒,满脸通红的样子,后来“面红耳赤”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人因紧张、焦急、害羞等而满脸发红的样子。
赤:红。形容羞愧,也形容着急发怒的样子
忽见禁子走来,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。 倪完吃了一惊,不觉耳红面赤。——《说岳全传》
形容因羞愧而面色潮红。《西游记.第三一回》:“公主闻此正言,半晌家耳红面赤,惭愧无地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.卷二○》:“朝云耳红面赤,不敢言语。”
形容著急发怒的样子。《精忠岳传.第六一回》:“忽见禁子走来,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;倪完吃了一惊,不觉耳红面赤。”
义参“面红耳赤”。见“面红耳赤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面红耳赤”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
子文:斗谷於菟(ㄨ ㄊㄨˊ),斗为其姓,谷於菟为其名,字子文,春秋时楚国公族,生卒年不详。楚成王时为令尹,凡二十八年,勤于国政,虽三仕三已,喜怒不形于色,孔子谓之忠。
三仕三已:三次任职为官,又三次被免职罢官。
愠:音ㄩㄣˋ,怨恨。
《西游记》第五四回:“三藏闻言,耳红面赤,羞答答不敢擡头。”
面红耳赤
miàn hóng ěr ch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