残:残缺;不完整。缺:残破。指舍不得扔下破旧东西。也作“保残守缺”。
东汉 刘歆《移书让太常博士》:“犹欲抱残守缺,挟恐见破之私意,而亡(无)从善服义之公心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;形容人守旧,不肯接受新事物
这些似乎都是抱残守缺,汇集众说而成。(朱自清《经典常谈 周易第二》)
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的小儿子刘歆在汉哀帝时任骑都尉,奉车光禄大夫,他向汉哀帝建议派专人研究《左传》,同行十分不满意,他指责他们因循守旧,抱残守缺,最后被同行联合排挤出京城,只好去做河内郡太守。
“抱残守缺”原作“保残守缺”。刘歆,字子骏,为汉代学者,继父业,整理六艺群书,编成《七略》。对经籍目录学具卓越贡献,为中国目录学之始。哀帝时,刘歆建议古文经传立于学官,博士、朝臣反对,于是他致书太常博士,极力陈述自己的主张说:几经朝代兴迭,战火洗礼,导致现今流传的经文内容残缺脱落、错误很多。我朝开朝以来陆续发现如《古文尚书》、《逸礼》、《左氏春秋》等用古文写的经书,应该以古文为根据,改正今文的错误,如果还想固守残破不全的经文,怀着害怕蒙受个人损失的私心,没有服从真理和勇于改正的公心,或是因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,只知附和他人,随口议论是非,难道不可悲吗?后来“抱残守缺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固守旧有事物或思想,而不知改进变通。
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。形容思想守旧,不知变革
固守旧有事物或思想,而不知改进变通。清.江藩《汉学师承记.卷八.顾炎武》:“岂若抱残守缺之俗儒,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?”也作“保残守缺”、“补残守缺”。近墨守成规,墨守残缺,陈陈相因,因循守旧反标新立异,推陈出新,革故鼎新,改弦更张,日新又新,勇猛精进
抱残守缺是一个成语,意思是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,形容思想保守,不求改进。也指保存价值较低或与当前社会脱节的习俗。
固守旧有残缺的经文不放。语本汉.刘歆〈移书让太常博士〉。后用“抱残守缺”比喻固守旧有事物或思想,而不知改进变通。
抱,不能写作“报”。
“抱残守缺”和“故步自封”、“墨守成规”;都有“因循守旧”的意思。但“抱残守缺”偏重在不肯革新;不肯接受新事物;“故步自封”偏重在不肯上进;不求进取;“墨守成规”偏重在按老规矩办事。
挟:怀着。
清.西岷山樵〈野叟曝言序〉:“今则去先生之世已远,无所忌讳,其后嗣既出其书矣;徒以兵燹剥蚀,使海内才人皆有抱残守缺之憾。”
清.江藩《汉学师承记.卷八.顾炎武》:“读书论道,重在大端,疏于末节,岂若抱残守缺之俗儒,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!”
保残守缺
bǎo cán shǒu quē
犹“抱残守缺”。见“抱残守缺”条。《汉书.卷三六.楚元王传》引汉.刘歆〈移书让太常博士〉:“犹欲保残守缺,挟恐见破之私意,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。”(源)
02.清.顾炎武〈华阴县朱子祠堂上梁文〉:“两汉而下,维多保残守缺之人,六经所传,未有继往开来之哲。”
保残守阙
bǎo cán shǒu quē
犹“抱残守缺”。见“抱残守缺”条。宋.魏了翁〈哭吴侍郎文〉:“间亦有志则溺文眩博,自为暧昧,保残守阙,私恐见破如公。”
守残保缺
shǒu cán bǎo quē
犹“抱残守缺”。见“抱残守缺”条。明.李开先〈贺东泉王二尹马政膺奖序〉:“继今必极力拯救,方可苏息。如但守残保缺,则困瘁愈不可支。”
抱残守阙
bào cán shǒu quē
犹“抱残守缺”。见“抱残守缺”条。《文明小史》第六○回:“现在抱残守阙的寥寥无人,老兄具这样的法眼,钦佩得很。”
抱独守残
bào dú shǒu cán
犹“抱残守缺”。见“抱残守缺”条。明.归有光〈草庭诗序〉:“今数年来,海内学者绝响,而江右一二君子,犹能抱独守残,振音于空谷之中。”
补残守缺
bǔ cán shǒu quē
犹“抱残守缺”。见“抱残守缺”条。汉.荀悦《前汉纪.卷二九.孝哀皇帝纪》:“至于国家大事,则幽冥莫知其原,然犹补残守缺,挟恐见破之私意,而忘从善服义之公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