伦:类。既不像这一类;也不像那一类。形容不正派或不规范。也指将互不相关的事物拿来作比拟。
明 吴炳《疗妒羹 絮影》:“眼中人不伦不类,阱中人不伶不俐。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比喻不规范与不成样子
王夫人听了,早知道来意了。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,也不便不理他。(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六十七回)
薛蟠从江南带回两大箱东西送给薛姨妈及薛宝钗,宝钗把其中的绫罗绸缎及洋货等分别送给贾府的上上下下。赵姨娘也得一份,为了讨好王夫人就到王夫人那里去夸宝钗贬林黛玉,但话说得不伦不类,被王夫人白眼送回。 【典故】眼中人不伦不类,阱中人不伶不俐。 明·吴炳《疗炉羹·絮影》 【释义】不伦:不同类。既非这一类,又非那一类,形容成样子或没有道理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比喻不规范与不成样子 【相近词】不三不四、非僧非俗、非驴非马 【相反词】一本正经、正襟危坐 【成语例句】 ◎ 如有人挂古代灯笼时内加灯泡兼做室内照明,看上去不伦不类的。
《公羊传》是春秋三传之一,旧题为子夏弟子公羊高所撰,是专为解释孔子的《春秋》所作的,后世有许多学者为之注疏训诂,其中所记载的内容亦经常被文人加以引用讨论。在《春秋.昭公十九年》中有“许世子止弑其君实”这样的记载,当时许悼公得了疟疾,喝了太子许止所进的药之后就死了。关于这个“弑”字的解释,各家说法不一,有的人认为进药本是医官的职责,太子亲自进药必别有居心;另一派人则认为疟疾不是绝症,治疟疾的药也不会致人于死,太子所进的药必有问题,所以才说是太子弑父。而《公羊传》解释这段经文时,却认为孔子用“弑”字,是要讥讽太子许止没有尽到孝道,并且举出乐正子春事奉生病父亲的例子做为佐证。刘知几对此十分不以为然,他认为乐正子春的孝行足为楷模,许悼公死于政治谋杀也是事实,怎么会是因为太子许止没有乐正子春孝顺,就被冠以“弑君”的罪名呢?刘知几认为公羊高是为了彰显同是孔子门人的乐正子春的德行,所以扭曲事实加以解说,例子举得不对,罪名也定得太过牵强,没有达到原本彰显乐正子春孝行的用意,反而变得十分可笑。后来“不伦不类”这句成语,就从刘知几《史通》中的“编次不伦,比喻非类”演变成,用来形容事物不成体统。
(1) ∶谓非其伦类,犹非驴非马,不三不四
簇新的陈设,只是摆得不伦不类。——《儿女英雄传》
不伦不类的比喻
他变得很爱喝酒,老跟些不伦不类的朋友胡混。——高云览《小城春秋》
(2) 亦称“不三不四”
(3) ∶不属于一定阶级、党派或类型的人;难以名状的人或事物;亦指无确定信仰的人,骑墙派
不像这类,也不像那类。形容不像样或不合格式。《红楼梦.第六七回》:“王夫人听了,早知道来意了,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,也不便不理他。”《官场现形记.第三一回》:“赵元常见他的为人,呆头呆脑,说的话,不伦不类。”近不三不四﹑非驴非马
不伦不类,汉语成语,指既非这一类,又非那一类,形容人的着装不得体或说话没有道理, 颠三倒四,出自 明·吴炳《疗炉羹·絮影》。
“不伦不类”有两种解,一是不合道理、法式,二是不像样。语本唐.刘知几《史通.卷一六.杂说上》。后用“不伦不类”形容事物不成体统。
“不三不四”
伦,不能写作“论”。
“不伦不类”和“不三不四”;都有“不规范、不像样”的意思;有时可通用。但“不伦不类”一般用于事物;指不能相比的东西相提并论;“不三不四”偏重于人的品行不端正或来路不正当。
乐正:乐正子春,春秋人,生卒年不详。曾子弟子,事亲至孝。
不伦:不合道理,不像样。
非类:不合事类,不恰当。
嗤怪:可笑而奇怪。嗤,音ㄔ,讥笑。
“不伦不类”及“不三不四”都有不像样的意思。
“不伦不类”多用于事物,有风格、内涵无法互相搭配的意思;“不三不四”多用于人,有不正派的意涵。
不伦不类 | 不三不四 | 例句 |
---|---|---|
○ | ㄨ | 这栋房子明明是洋式建筑,却盖个中式屋顶,不中不西,∼。 |
ㄨ | ○ | 我看对街有几个∼的人,一直探头探脑,鬼鬼祟祟的。 |
明.吴炳《疗妬羹》第一四出:“眼中人不伦不类,穽中人不伶不俐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八一回:“张百万便安心乐意做国丈,天天打算代女婿皇帝预备登极。买了些绫罗绸缎来,做了些不伦不类的龙袍。”
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一五回:“只见屋里,也有几件硬木的木器,也有几件簇新的陈设,只是摆得不伦不类。”
《红楼梦》第六七回:“王夫人听了,早知道来意了,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,也不便不理他。”
《镜花缘》第二回:“那歌舞是件有趣的事,怎么要那不伦不类的百兽乱闹起来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