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:头;是:指示代词;起提前受事成分的作用;瞻:往前或向上看。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。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。
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襄公十四年》:“苟偃令曰:‘鸡鸣而驾,塞井夷灶,唯余马首是瞻。’”
①《成语辞海》 ②《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》 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④《中国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 ⑥《远流活用成语辞典》
动宾式;作状语、谓语;比喻追随某人行动
他近一年半以来虽常依大帅之“马首是瞻”,然而他不是大帅部将,也不会屈居人下。(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二十七章)
故事: 战国时,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,指挥联军 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。
《左传》里记载鲁襄公十四年时,晋国会同鲁、齐、宋、郑等国军队伐秦,要报三年前栎地一战之仇。联军到了泾水边就停住了,不肯渡河。晋国大夫叔向去找鲁将叔孙穆子商量该怎么办,叔孙穆子便引了《诗经》的话:“匏有苦叶,济有深涉,深则厉,浅则揭。”意思是匏瓜也有苦叶,渡河也会遇到深的地方。水深的话就直接下水渡河,水浅的话就撩起衣服过去。要联军渡过泾水,继续朝秦国进攻。叔向听了,就回去准备船只渡河。秦国看联军集中在泾水边,派人在泾水上游下毒,因此而毒死了不少联军士兵。郑国军队的首领子?非常生气,率先出兵和秦军交战,各国军队也跟着开打,但开战好一段时间都攻不下来。这时,晋国中军将领荀偃下令说:“我们等天一亮,鸡一叫就出征,做好填井毁灶的善后工作,然后跟着我的马行动,我的马头朝向哪里,你们就跟着哪个方向走。”下军的将领栾黡一向和荀偃处不来,听了荀偃的话不服气地说:“晋国从没有人下这种命令,我偏要把马头向东回国。”栾黡说完把马头一调就走,他的部下也跟着撤兵。荀偃看到这种情况,很后悔下了这道命令,造成自家军队的分裂,心想这样非但不能打胜仗,还可能会败北,只好下令撤军回国,结束了这场战争。荀偃这道命令中,有“马首是瞻”四个字,就是要晋军跟着他的马头方向前进。后来“马首是瞻”被用来比喻服从指挥或跟随他人进退。
战争中士兵看主将马头或进或退,喻指跟随别人行动,以别人的楷模为榜样
瞻,看。马首是瞻原指作战时,士兵依主将的马头决定前进的方向。后比喻毫无主见,服从指挥或跟随他人进退,不敢稍加违背。近亦步亦趋
瞻,看。“马首是瞻”指士兵依据主将的马头来决定前进的方向,比喻服从指挥或跟随他人进退。语出《左传.襄公十四年》。
“塞井夷灶”
瞻,不能写作“詹”。
“马首是瞻”与“唯命是从”有别:“马首是瞻”含有褒义;而“唯命是从”多为贬义。
荀偃:?∼西元前554,字伯游,春秋时晋国大夫。厉公时为佐上军,与栾书弑厉公。悼公时将中军,攻秦伐楚。平公三年,齐伐鲁,偃带兵援鲁,败齐师,卒于归途。谥献。
鸡鸣而驾:驾,驾车出发。指军队在鸡鸣时,天一亮就驾车出征。
塞井夷灶:填井毁灶,而后进军,以表示不胜不返的决心。灶,同“灶”,以砖土或石块砌成,用来生火烹饪的设备。见“塞井夷灶”。
《左传.襄公十四年》:“荀偃令曰:『鸡鸣而驾,塞井夷灶,唯余马首是瞻!』 ”(源)
《魏书.卷一八.太武五王列传.广阳王》:“今者相与还次云中,马首是瞻,未便西迈,将士之情,莫不解体。”
明.胡继宗《书言故事大全.卷一一.禽兽比喻类》:“随人所往,惟马首是瞻。”
清.龚自珍〈与吴虹生书〉其六:“此游作何期会,作何章程,愿惟命是听,惟马首是瞻,胜于在家穷愁也。”
马首前瞻
mǎ shǒu qián zhān
犹“马首是瞻”。见“马首是瞻”条。唐.胡宿〈淮南发运赵邢州被诏归阙〉诗:“天台封诏紫泥馨,马首前瞻北斗城。”